匠心工坊 非遗典范│土尔扈特服饰非遗工坊: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 发布日期:2025-08-06 11:05
- 浏览次数:
- 朗读
2024年,额济纳旗呼市缝纫店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尔扈特服饰为依托,成功设立土尔扈特服饰非遗工坊。工坊始终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就业增收作为重要抓手,以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作为发展路径,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创新之路。此举为本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工坊集设计、生产、销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总面积达到300平方米,配备了传统工艺工具和现代化设备,形成了展示、制作、销售等多功能区域。工坊创始人苏日娜,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团队致力于技艺传承和文化推广,使工坊成为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典型做法
(一)坚守师徒传承根脉,筑牢人才培育基石。工坊始终将“师徒制”这一优良传统贯穿技艺传承全过程,通过手把手教学、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精准培育传统工艺接班人。截至目前,已成功培养旗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带动30余名农牧民、待业人员投身技艺学习,以“传帮带”的实效推动传统工艺代际相传,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彰显了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
(二)推动传统现代交融,绽放非遗服饰新彩。工坊积极组建“土尔扈特服饰协会”,主动走出地域局限,多次组织赴蒙古国、新疆、甘肃、鄂尔多斯、满洲里、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参与展会赛事,斩获“传统服饰一等奖”“传承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立足时代需求,工坊深耕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创新,开发出一批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气息的服饰产品,既守住了文化本真,又拓展了传播边界,以创新实践书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三)借力新媒体传播矩阵,拓宽非遗普及路径。工坊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搭建传播阵地,精心制作并发布土尔扈特服饰制作技艺、文化故事等主题短视频,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吸引群众关注,累计线上展示达3万次,有效提升了阿拉善非遗的社会认知度,让深藏的非遗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为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注入了数字化新动能。
先进经验
(一)聚焦精准施策,筑牢就业帮扶底线。工坊始终将就业帮扶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瞄准失业人员、农牧民转移搬迁群体及待业妇女等重点群体需求,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5个,其中专项帮扶困难群众3名。通过稳定就业岗位托底,帮扶对象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切实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以精准有效的帮扶举措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让群众在就业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深化技能赋能,激活增收内生动力。工坊坚持以技能培训为抓手,开设服饰设计、制作及销售等实用技能课程,助力学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每年规范化培训学员30余名,推动学员掌握独立从业技能,其中优秀学员通过技能创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形成“培训—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以技能赋能点燃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个人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多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技能人才活力。
(三)拓展多元路径,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增。工坊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构建多元化收益模式,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员工月均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既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生活水平,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工坊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为社会稳定贡献力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建设成效
(一)文旅产业联动,激活消费增长动能。立足额济纳旗胡杨林、大漠胡杨林等核心景区资源优势,工坊主动与景区、酒店深化合作,创新开展“诈马宴”民俗体验项目,提供专业服饰租赁与文化展示服务,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以沉浸式体验有效拉动旅游消费升级,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品牌辐射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工坊精心打造的土尔扈特服饰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彰显额济纳旗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其打造的土尔扈特服饰文化体验基地,成功吸引多家文创企业入驻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为当地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彰显品牌引领的示范效应。
(三)文化赋能作用,培育乡村特色经济。以非遗工坊为示范标杆,充分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潜力,通过技术指导、模式借鉴等方式,带动周边农牧民发展家庭手工作坊,规模化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培育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推动乡村产业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彰显担当作为。工坊通过常态化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内外生动展现土尔扈特文化魅力,持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贡献积极力量。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年销售额达200万元,间接带动旅游、物流等关联产业增收超50万元,帮扶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以“造血式”发展模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信息来源:阿拉善盟文旅广电局 文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额济纳旗文化馆匠心工坊 非遗典范│土尔扈特服饰非遗工坊: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发布时间:2025-08-06 11:05
- 来源:阿拉善盟文旅广电局 文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额济纳旗文化馆
2024年,额济纳旗呼市缝纫店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尔扈特服饰为依托,成功设立土尔扈特服饰非遗工坊。工坊始终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就业增收作为重要抓手,以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作为发展路径,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创新之路。此举为本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工坊集设计、生产、销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总面积达到300平方米,配备了传统工艺工具和现代化设备,形成了展示、制作、销售等多功能区域。工坊创始人苏日娜,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团队致力于技艺传承和文化推广,使工坊成为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典型做法
(一)坚守师徒传承根脉,筑牢人才培育基石。工坊始终将“师徒制”这一优良传统贯穿技艺传承全过程,通过手把手教学、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精准培育传统工艺接班人。截至目前,已成功培养旗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带动30余名农牧民、待业人员投身技艺学习,以“传帮带”的实效推动传统工艺代际相传,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彰显了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
(二)推动传统现代交融,绽放非遗服饰新彩。工坊积极组建“土尔扈特服饰协会”,主动走出地域局限,多次组织赴蒙古国、新疆、甘肃、鄂尔多斯、满洲里、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参与展会赛事,斩获“传统服饰一等奖”“传承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立足时代需求,工坊深耕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创新,开发出一批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气息的服饰产品,既守住了文化本真,又拓展了传播边界,以创新实践书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三)借力新媒体传播矩阵,拓宽非遗普及路径。工坊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搭建传播阵地,精心制作并发布土尔扈特服饰制作技艺、文化故事等主题短视频,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吸引群众关注,累计线上展示达3万次,有效提升了阿拉善非遗的社会认知度,让深藏的非遗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为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注入了数字化新动能。
先进经验
(一)聚焦精准施策,筑牢就业帮扶底线。工坊始终将就业帮扶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瞄准失业人员、农牧民转移搬迁群体及待业妇女等重点群体需求,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5个,其中专项帮扶困难群众3名。通过稳定就业岗位托底,帮扶对象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切实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以精准有效的帮扶举措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让群众在就业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深化技能赋能,激活增收内生动力。工坊坚持以技能培训为抓手,开设服饰设计、制作及销售等实用技能课程,助力学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每年规范化培训学员30余名,推动学员掌握独立从业技能,其中优秀学员通过技能创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形成“培训—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以技能赋能点燃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个人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多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技能人才活力。
(三)拓展多元路径,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增。工坊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构建多元化收益模式,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员工月均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既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生活水平,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工坊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为社会稳定贡献力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建设成效
(一)文旅产业联动,激活消费增长动能。立足额济纳旗胡杨林、大漠胡杨林等核心景区资源优势,工坊主动与景区、酒店深化合作,创新开展“诈马宴”民俗体验项目,提供专业服饰租赁与文化展示服务,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以沉浸式体验有效拉动旅游消费升级,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品牌辐射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工坊精心打造的土尔扈特服饰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彰显额济纳旗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其打造的土尔扈特服饰文化体验基地,成功吸引多家文创企业入驻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为当地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彰显品牌引领的示范效应。
(三)文化赋能作用,培育乡村特色经济。以非遗工坊为示范标杆,充分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潜力,通过技术指导、模式借鉴等方式,带动周边农牧民发展家庭手工作坊,规模化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培育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推动乡村产业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彰显担当作为。工坊通过常态化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内外生动展现土尔扈特文化魅力,持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贡献积极力量。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年销售额达200万元,间接带动旅游、物流等关联产业增收超50万元,帮扶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以“造血式”发展模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