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结谊、互嵌共融、以旅为桥:阿拉善盟“三项计划”让“三交”更有形有感
- 发布日期:2025-08-12 15:26
- 浏览次数:
- 朗读
今年以来,阿拉善盟聚焦工作主线,坚持品牌牵引和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机制协调作用,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形式、载体方式,推动“三项计划”提质增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深化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在研学联谊中书写“三交”新故事
一是打造“综合式”交流平台。精心做好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方案设计和安排,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科普教育、劳动教育穿于实践活动全过程,以场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方式,让各族青少年深刻感受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成就。今年以来,与各省市、地区签订框架协议15份,搭建起跨区域青少年“三交”平台,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不断提升青少年交流活动质量和覆盖面。二是创新“多元化”活动模式。精心打造“银阿少年手拉手”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内蒙古——北京少先队员“手拉手”观礼神舟二十发射、“千人亲子研学游”、“探丝路古道 访伏羲故里”全国各族青少年研学交流、“驼宝”畅游阿拉善、“桂风秦韵遇草原 少年携手共成长”研学联谊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共同探寻大漠风光、体验多元文化,开启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之旅。今年以来,全盟共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88批次,覆盖各族青少年1.1万人次,三是挖掘“特色化”研学资源。依托阿拉善丰富的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红色教育资源等开发主题鲜明、实践多样的精品研学线路和课程。深度挖掘“神舟起落阿拉善”的航天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东风航天城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作用,精心设计系列沉浸式课程及神舟飞船观礼研学活动,通过打造非遗、红色、科技、航天等“四大特色课堂”,持续擦亮“神舟新征 逐梦苍穹”研学品牌。2024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3千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了神舟飞船观礼研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各族青少年弘扬航天精神、厚植科技强国信念。
创新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共居共学中激活团结“新动能”
一是示范引领聚合力。扎实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工作,通过全盟20个试点的先试先行和示范引领,为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组织40余名民族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赴宁夏银川市,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互嵌共融谱新篇”城市民族工作及互嵌式社区建设考察学习活动,召开工作座谈会,为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建言献策。指导阿左旗南环街道八卦泉社区实施“‘泉’心共融—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项目,争取到2025年度自治区本级“三项计划”典型示范培育项目资金15万元,有力助推社区积极打造并形成互嵌式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二是打造品牌促共融。打造“融在北疆·驼乡一家亲”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品牌,通过实施“融心铸魂、融力奋进、融和发展、融情共鸣、融洽共建”五项提升行动,推动示范家园、和美家园、共富家园、幸福家园、平安家园“五个家园”建设。积极探索“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工作模式,党建+“邻”距离、“石榴花开腾格里”“家·计划”“和美e家·新连心”等社区工作品牌成为推动基层党的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效载体。三是强化宣教聚共识。建立“一厅一街一舞台”民族团结文化阵地,通过民族政策文化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长廊、“书记讲堂”等,为各族群众提供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宣讲及服务。以“两月一周”为载体,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安全、送健康、送法律、送关怀、送文化”六送服务,举办“邻里节”“百家宴”等群众性联谊活动,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引导各族群众在阿拉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拓展旅游促“三交”计划,在探景寻文中绘就交融“新图景”
一是夯实“以旅促融”发展基础。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旅游发展全链条,制定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景区”“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工作方案》,统筹推进讲解规范、品牌建设、骨干培训等八大专项行动,以鲜明的目标导向推动“以旅促融”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北疆文化研究,《北疆文化视域下的黑城遗址文化研究》《阿拉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5年度盟市专项中成功获批立项,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添阿拉善智慧。二是锻造“以文化人”专业力量。健全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业务骨干、讲解员(导游员)培养长效机制,围绕提升讲述故事能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完善讲解词、优化展陈、推动“学”“游”融合等方面,举办全盟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和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2025年民族手工艺从业者及讲解员培训班、青年讲解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等8场次,覆盖景区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1100余名,使旅游从业人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和“播种机”。三是激活“互嵌共融”强劲动能。累计开展社火展演、书画作品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兰牧骑村村行”等惠民演出130余场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不断丰富各级博物馆反映各民族“三交”的展陈藏品,精心筹办“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区主会场活动,举办精品文物展15个,“弱水三千 同风共沐——内蒙古居延遗址出土文物展”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联合沿黄省区市推出“大漠明珠·双城奇旅”等精品旅游线路20余条,举办阿拉善春季英雄会、第十四届商学院沙漠挑战赛、额济纳旗“苍天千峰驼羔”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等60 余项特色旅游活动。2025年1-6月,全盟共接待国内游客407.7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3%;国内游客总花费49.19亿元,同比增长26.32%,文旅活动成为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
信息来源: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青春结谊、互嵌共融、以旅为桥:阿拉善盟“三项计划”让“三交”更有形有感- 发布时间:2025-08-12 15:26
- 来源: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今年以来,阿拉善盟聚焦工作主线,坚持品牌牵引和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机制协调作用,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形式、载体方式,推动“三项计划”提质增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深化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在研学联谊中书写“三交”新故事
一是打造“综合式”交流平台。精心做好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方案设计和安排,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科普教育、劳动教育穿于实践活动全过程,以场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方式,让各族青少年深刻感受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成就。今年以来,与各省市、地区签订框架协议15份,搭建起跨区域青少年“三交”平台,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不断提升青少年交流活动质量和覆盖面。二是创新“多元化”活动模式。精心打造“银阿少年手拉手”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内蒙古——北京少先队员“手拉手”观礼神舟二十发射、“千人亲子研学游”、“探丝路古道 访伏羲故里”全国各族青少年研学交流、“驼宝”畅游阿拉善、“桂风秦韵遇草原 少年携手共成长”研学联谊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共同探寻大漠风光、体验多元文化,开启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之旅。今年以来,全盟共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88批次,覆盖各族青少年1.1万人次,三是挖掘“特色化”研学资源。依托阿拉善丰富的地质地貌、历史文化红色教育资源等开发主题鲜明、实践多样的精品研学线路和课程。深度挖掘“神舟起落阿拉善”的航天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东风航天城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作用,精心设计系列沉浸式课程及神舟飞船观礼研学活动,通过打造非遗、红色、科技、航天等“四大特色课堂”,持续擦亮“神舟新征 逐梦苍穹”研学品牌。2024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3千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了神舟飞船观礼研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各族青少年弘扬航天精神、厚植科技强国信念。
创新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共居共学中激活团结“新动能”
一是示范引领聚合力。扎实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工作,通过全盟20个试点的先试先行和示范引领,为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组织40余名民族工作者、社区工作者赴宁夏银川市,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互嵌共融谱新篇”城市民族工作及互嵌式社区建设考察学习活动,召开工作座谈会,为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建言献策。指导阿左旗南环街道八卦泉社区实施“‘泉’心共融—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项目,争取到2025年度自治区本级“三项计划”典型示范培育项目资金15万元,有力助推社区积极打造并形成互嵌式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二是打造品牌促共融。打造“融在北疆·驼乡一家亲”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品牌,通过实施“融心铸魂、融力奋进、融和发展、融情共鸣、融洽共建”五项提升行动,推动示范家园、和美家园、共富家园、幸福家园、平安家园“五个家园”建设。积极探索“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工作模式,党建+“邻”距离、“石榴花开腾格里”“家·计划”“和美e家·新连心”等社区工作品牌成为推动基层党的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效载体。三是强化宣教聚共识。建立“一厅一街一舞台”民族团结文化阵地,通过民族政策文化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长廊、“书记讲堂”等,为各族群众提供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宣讲及服务。以“两月一周”为载体,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安全、送健康、送法律、送关怀、送文化”六送服务,举办“邻里节”“百家宴”等群众性联谊活动,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引导各族群众在阿拉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拓展旅游促“三交”计划,在探景寻文中绘就交融“新图景”
一是夯实“以旅促融”发展基础。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旅游发展全链条,制定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景区”“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工作方案》,统筹推进讲解规范、品牌建设、骨干培训等八大专项行动,以鲜明的目标导向推动“以旅促融”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北疆文化研究,《北疆文化视域下的黑城遗址文化研究》《阿拉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5年度盟市专项中成功获批立项,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添阿拉善智慧。二是锻造“以文化人”专业力量。健全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业务骨干、讲解员(导游员)培养长效机制,围绕提升讲述故事能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完善讲解词、优化展陈、推动“学”“游”融合等方面,举办全盟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和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2025年民族手工艺从业者及讲解员培训班、青年讲解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等8场次,覆盖景区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1100余名,使旅游从业人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员”和“播种机”。三是激活“互嵌共融”强劲动能。累计开展社火展演、书画作品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兰牧骑村村行”等惠民演出130余场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不断丰富各级博物馆反映各民族“三交”的展陈藏品,精心筹办“5•18国际博物馆日”全区主会场活动,举办精品文物展15个,“弱水三千 同风共沐——内蒙古居延遗址出土文物展”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联合沿黄省区市推出“大漠明珠·双城奇旅”等精品旅游线路20余条,举办阿拉善春季英雄会、第十四届商学院沙漠挑战赛、额济纳旗“苍天千峰驼羔”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等60 余项特色旅游活动。2025年1-6月,全盟共接待国内游客407.7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3%;国内游客总花费49.19亿元,同比增长26.32%,文旅活动成为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