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道中华边疆行 “迹”录多彩阿拉善

      9月25日,由中国民族报社、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道中华”文宣平台承办,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走进阿拉善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5天的行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6家媒体记者相继走进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策克口岸、东风航天城,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深刻感受阿拉善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寻迹历史足音,共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辍弦歌。驼铃声声穿越时空回响千年,居延汉简代代流传承载着民族记忆。在阿拉善博物馆和额济纳博物馆,陈列着包括东汉石刻、彩绘木马、居延汉简在内的共计38000余件藏品,记录着自古以来作为重要关隘,各族群众在阿拉善地区互市互贸的繁荣场景,诉说着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的民族团结故事。尽管时代不断变迁,但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阿拉善大地上汇流融合、美美与共的画面却被深深印记,更作为镜鉴,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漫行边关长路,感受各民族共守共建祖国北疆的深厚情谊。阿拉善盟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 735 公里。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群众团结协作,合力固边的团结佳话不断书写,民营企业深入边疆、建设边疆的责任担当大力体现,党政军警民企合力守边固边的格局不断构建。走进“北疆楷模”尼玛老人家,采访团与老人一家围坐在一起,通过交流详细了解老人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感人故事,并与老人一家、当地边境派出所、苏木乡镇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同升一面团结旗、同走一条巡边路、同唱一首爱国歌”的主题活动,切实以有形有感有效之举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领悟。在阿右旗神驼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博源银根化工有限公司,采访团了解到两家企业以乐边兴边为重要发展方向,2024年上半年以来,共带动边疆地区2500余名群众就业,实现产值近52亿元,实实在在为边疆发展聚人气、提质效。

延续精神谱系,体验铸牢主线与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的扎实成效。阿拉善大地上,各族群众坚持携手共筑中国梦,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中深入挖掘铸牢主线,在推动基层群众互嵌中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活动中,采访团先后走进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及东风航天城,参与“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观看石榴籽大舞台文艺演出,聆听几代航天人无私付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生动故事,一方面,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体验,另一方面,汲取各族群众守望相助,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力量。

聚焦特色产业,了解依托资源禀赋以旅游促“三交”、增收富民的发展历程。阿拉善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沙漠文化、观赏石文化在这里汇聚,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特点在这里突显。深入位于腾格里沙漠东部的阿拉善英雄会会场,记者们体验沙漠穿越,走近“地球心脏”,记录当地各族群众将大漠黄沙变黄金,越野路变致富路的发展历程;在大漠奇石文化博物馆,记者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记录以“石”为媒、以“石”兴业、以“石”连心、以“石”促融的发展故事;在策克口岸,记者们走进中蒙互贸市场、口岸联检大楼,记录阿拉善在新时代加快向北开放和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擘画中的探索实践;在额济纳旗旅游促“三交”教育实践观摩点,记者们感受千年胡杨的历史古韵,记录以旅游为载体,助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各民族社会交往,深化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美好篇章。

围绕生态治理,齐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阿拉善样本”。阿拉善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1/3。近年来,阿拉善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采访团走进阿左旗通古淖尔嘎查和额济纳旗居延海生态环境治理教学点,深入了解阿拉善各族群众扎根大漠,履职尽责,战风斗沙,善作善成,持续推进防沙治沙、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和居延海生态环境治理的艰辛不易,深度展现出各民族人民共同筑起的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信息来源: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首页
>要闻动态>部门动态
道中华边疆行 “迹”录多彩阿拉善

      9月25日,由中国民族报社、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道中华”文宣平台承办,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协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中华边疆行”走进阿拉善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5天的行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6家媒体记者相继走进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策克口岸、东风航天城,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深刻感受阿拉善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深入了解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寻迹历史足音,共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辍弦歌。驼铃声声穿越时空回响千年,居延汉简代代流传承载着民族记忆。在阿拉善博物馆和额济纳博物馆,陈列着包括东汉石刻、彩绘木马、居延汉简在内的共计38000余件藏品,记录着自古以来作为重要关隘,各族群众在阿拉善地区互市互贸的繁荣场景,诉说着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的民族团结故事。尽管时代不断变迁,但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阿拉善大地上汇流融合、美美与共的画面却被深深印记,更作为镜鉴,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漫行边关长路,感受各民族共守共建祖国北疆的深厚情谊。阿拉善盟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 735 公里。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群众团结协作,合力固边的团结佳话不断书写,民营企业深入边疆、建设边疆的责任担当大力体现,党政军警民企合力守边固边的格局不断构建。走进“北疆楷模”尼玛老人家,采访团与老人一家围坐在一起,通过交流详细了解老人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感人故事,并与老人一家、当地边境派出所、苏木乡镇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同升一面团结旗、同走一条巡边路、同唱一首爱国歌”的主题活动,切实以有形有感有效之举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领悟。在阿右旗神驼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博源银根化工有限公司,采访团了解到两家企业以乐边兴边为重要发展方向,2024年上半年以来,共带动边疆地区2500余名群众就业,实现产值近52亿元,实实在在为边疆发展聚人气、提质效。

延续精神谱系,体验铸牢主线与精神文明创建相融合的扎实成效。阿拉善大地上,各族群众坚持携手共筑中国梦,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中深入挖掘铸牢主线,在推动基层群众互嵌中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活动中,采访团先后走进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及东风航天城,参与“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观看石榴籽大舞台文艺演出,聆听几代航天人无私付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生动故事,一方面,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体验,另一方面,汲取各族群众守望相助,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力量。

聚焦特色产业,了解依托资源禀赋以旅游促“三交”、增收富民的发展历程。阿拉善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沙漠文化、观赏石文化在这里汇聚,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特点在这里突显。深入位于腾格里沙漠东部的阿拉善英雄会会场,记者们体验沙漠穿越,走近“地球心脏”,记录当地各族群众将大漠黄沙变黄金,越野路变致富路的发展历程;在大漠奇石文化博物馆,记者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记录以“石”为媒、以“石”兴业、以“石”连心、以“石”促融的发展故事;在策克口岸,记者们走进中蒙互贸市场、口岸联检大楼,记录阿拉善在新时代加快向北开放和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擘画中的探索实践;在额济纳旗旅游促“三交”教育实践观摩点,记者们感受千年胡杨的历史古韵,记录以旅游为载体,助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各民族社会交往,深化各民族情感交融的美好篇章。

围绕生态治理,齐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阿拉善样本”。阿拉善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1/3。近年来,阿拉善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采访团走进阿左旗通古淖尔嘎查和额济纳旗居延海生态环境治理教学点,深入了解阿拉善各族群众扎根大漠,履职尽责,战风斗沙,善作善成,持续推进防沙治沙、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和居延海生态环境治理的艰辛不易,深度展现出各民族人民共同筑起的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