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建立完善跨区域交流协作机制让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效果更显著
- 发布日期:2024-12-18 10:29
- 浏览次数:
- 朗读
202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抓住青少年“拔节孕穗”这一关键时期,指导各地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建立跨区域青少年交流协作机制384个,推动各族青少年开展交往交流活动1994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近100万人次。
用好“家门口”资源,注重地区内协作共建。自治区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契机,以机制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宣教共引为思路模式,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建立“有故事、有渊源”的协作机制,充分链接区内各地优秀资源赋能青少年交流活动。以共学中华民族发展史为纽带建机制,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和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依托“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拥抱”蕴含的民族团结交融内涵,讲好“走西口”民族融合历史,建立“一河两岸石榴花 籽籽同心耀北疆”青少年交流合作机制。呼伦贝尔市依托“拓跋鲜卑南迁”民族融合史实,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深化协作,组织开展相关研学活动。以共读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佳话为纽带建机制,引导各族青少年传承“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四地区以“昭君出塞”“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古”“最美牧场为航天”等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依托,建立各族青少年交流协作机制,集中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实地研学。以共悟“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为纽带建机制,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常态化开展“红领巾爱祖国 手拉手边境行”活动;乌海市和巴彦淖尔市建立“青少年手拉手实践营”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石榴籽共绘同心圆”活动,参与活动人数7000多人次。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以来,各盟市之间依托相关机制开展各类活动3000余场次,覆盖全区各族青少年40万人次以上。
乌海市和巴彦淖尔市建立“青少年手拉手实践营”合作机制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开展“红领巾爱祖国 手拉手边境行”活动
主动“走出去”,开展跨省区协作交流。自治区积极推动各地区主动与其他省区相关地区开展青少年计划协作交流机制,通过自治区示范带动、盟市全面推进、旗县市区重点创新的工作步骤,构建内蒙古与其他省区深化青少年交流活动“工作网”。自治区民委与北京、广西、湖北等地区分别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了“各族青年记者看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京蒙青年思政教师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青少年游历昭君故里感悟民族团结精神”“以茶促融北疆行”等活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主动与区外相关地区建立“品牌式”交流机制661项,推动青少年交流活动更具“美誉度”。呼和浩特市与湖北省宜昌市建立机制,在各族青少年中开展“蒙鄂青少年重走昭君出塞路”实践活动1200余场次。包头市与上海市签订深化“铸牢”主题教育合作协议,为两地师生互动交流作出长远规划,惠及各族师生10万余人。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依托“京蒙协作”机制,与北京各地各类学校建立相关协议27个,常态化开展“京蒙少年手拉手”实践活动540余场次;兴安盟与广西桂林市建立开展“山水相逢·同心筑梦”万千青少年交流活动框架协议,推动两地上万青少年常态化开展“铸牢”主题实践活动。鄂尔多斯市与江苏省南京市依托“南京知青在草原”故事,组织开展“草原村排快乐行”“重走南京知青路”等青少年交流活动。阿拉善盟、乌海市与宁夏银川市建立了“蒙宁青少年手拉手”区域交流活动品牌,覆盖青少年学生3.78万人次,积极创造各族青少年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广阔平台。
兴安盟与广西桂林市开展“山水相逢·同心筑梦”万千青少年交流活动
自治区民委和内蒙古日报社组织开展“各族青年记者看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活动
创新开展“云交流”,有效提高活动受众面。自治区注重拓展线上交流阵地渠道,支持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积极为各族青少年搭建“云端交流”平台,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参与“铸牢”主题实践、参与交流交友活动。各地区深入推动青少年交流计划进网络,依托重大节日节庆、民族政策宣传月重要节点等开展“云上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各族青少年互联网共有精神家园。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与山东省单县在每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期间开展青少年云交流活动,两地2000余名青少年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共同开展特色活动。赛罕区与广西宾阳县建立“手拉手心连心”青少年云交流活动机制,开展主题活动覆盖两地青少年4500余人。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区与西藏建立云交流机制,线上开展“小小石榴籽殷殷中华情”“高举队旗跟党走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队会,线下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赤峰市敖汉旗37所学校与北京市海淀区28所学校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对子,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各中小学与北京市朝阳区9所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与“昭君出塞”路沿线11个旗县(市、区)建立联盟,组织青少年开展线上交流、云端活动等,让相隔千里的青少年们跨越时空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与山东省单县在2024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期间举办“邦畿千里云相聚 同心共话一家亲”各族青少年云交流活动
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八小学与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开展“京蒙帮扶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青少年线上交流活动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建立完善跨区域交流协作机制让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效果更显著- 发布时间:2024-12-18 10:29
-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抓住青少年“拔节孕穗”这一关键时期,指导各地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建立跨区域青少年交流协作机制384个,推动各族青少年开展交往交流活动1994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近100万人次。
用好“家门口”资源,注重地区内协作共建。自治区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契机,以机制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宣教共引为思路模式,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建立“有故事、有渊源”的协作机制,充分链接区内各地优秀资源赋能青少年交流活动。以共学中华民族发展史为纽带建机制,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和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依托“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拥抱”蕴含的民族团结交融内涵,讲好“走西口”民族融合历史,建立“一河两岸石榴花 籽籽同心耀北疆”青少年交流合作机制。呼伦贝尔市依托“拓跋鲜卑南迁”民族融合史实,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深化协作,组织开展相关研学活动。以共读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佳话为纽带建机制,引导各族青少年传承“识大体、顾大局、讲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四地区以“昭君出塞”“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古”“最美牧场为航天”等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依托,建立各族青少年交流协作机制,集中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实地研学。以共悟“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为纽带建机制,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常态化开展“红领巾爱祖国 手拉手边境行”活动;乌海市和巴彦淖尔市建立“青少年手拉手实践营”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石榴籽共绘同心圆”活动,参与活动人数7000多人次。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以来,各盟市之间依托相关机制开展各类活动3000余场次,覆盖全区各族青少年40万人次以上。
乌海市和巴彦淖尔市建立“青少年手拉手实践营”合作机制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开展“红领巾爱祖国 手拉手边境行”活动
主动“走出去”,开展跨省区协作交流。自治区积极推动各地区主动与其他省区相关地区开展青少年计划协作交流机制,通过自治区示范带动、盟市全面推进、旗县市区重点创新的工作步骤,构建内蒙古与其他省区深化青少年交流活动“工作网”。自治区民委与北京、广西、湖北等地区分别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了“各族青年记者看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京蒙青年思政教师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青少年游历昭君故里感悟民族团结精神”“以茶促融北疆行”等活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主动与区外相关地区建立“品牌式”交流机制661项,推动青少年交流活动更具“美誉度”。呼和浩特市与湖北省宜昌市建立机制,在各族青少年中开展“蒙鄂青少年重走昭君出塞路”实践活动1200余场次。包头市与上海市签订深化“铸牢”主题教育合作协议,为两地师生互动交流作出长远规划,惠及各族师生10万余人。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依托“京蒙协作”机制,与北京各地各类学校建立相关协议27个,常态化开展“京蒙少年手拉手”实践活动540余场次;兴安盟与广西桂林市建立开展“山水相逢·同心筑梦”万千青少年交流活动框架协议,推动两地上万青少年常态化开展“铸牢”主题实践活动。鄂尔多斯市与江苏省南京市依托“南京知青在草原”故事,组织开展“草原村排快乐行”“重走南京知青路”等青少年交流活动。阿拉善盟、乌海市与宁夏银川市建立了“蒙宁青少年手拉手”区域交流活动品牌,覆盖青少年学生3.78万人次,积极创造各族青少年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广阔平台。
兴安盟与广西桂林市开展“山水相逢·同心筑梦”万千青少年交流活动
自治区民委和内蒙古日报社组织开展“各族青年记者看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活动
创新开展“云交流”,有效提高活动受众面。自治区注重拓展线上交流阵地渠道,支持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积极为各族青少年搭建“云端交流”平台,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参与“铸牢”主题实践、参与交流交友活动。各地区深入推动青少年交流计划进网络,依托重大节日节庆、民族政策宣传月重要节点等开展“云上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各族青少年互联网共有精神家园。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与山东省单县在每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期间开展青少年云交流活动,两地2000余名青少年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共同开展特色活动。赛罕区与广西宾阳县建立“手拉手心连心”青少年云交流活动机制,开展主题活动覆盖两地青少年4500余人。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区与西藏建立云交流机制,线上开展“小小石榴籽殷殷中华情”“高举队旗跟党走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队会,线下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赤峰市敖汉旗37所学校与北京市海淀区28所学校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对子,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各中小学与北京市朝阳区9所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与“昭君出塞”路沿线11个旗县(市、区)建立联盟,组织青少年开展线上交流、云端活动等,让相隔千里的青少年们跨越时空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与山东省单县在2024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期间举办“邦畿千里云相聚 同心共话一家亲”各族青少年云交流活动
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八小学与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开展“京蒙帮扶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青少年线上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