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三)
- 发布日期:2025-07-04 10:16
- 浏览次数:
- 朗读
为全面复制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探索创新成果,集中展现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带动作用,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系列案例展示。本月以“规范涉企执法”为主题,分批次展示自治区积极推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实效的相关经验做法。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措并举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以持续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重点,不断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执法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拓宽监督渠道,提升涉企行政执法水平
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正蓝旗司法局设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苏木镇司法所均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公室牌子,公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责,公开投诉电话,延伸行政执法监督触角,切实打通基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最后一公里”。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设立司法所行政复议转递代办点、商会涉企行政复议服务点,建立涉企容缺受理“绿色通道”,引导企业通过行政复议法定渠道化解行政争议,加大对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拓宽社会参与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路径。公开选聘8名涉企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参与执法监督环节,及时反馈行政执法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线索,保障其对涉企行政执法的监督权。举办社会监督员业务培训,增强社会监督员社会责任感和业务能力。
凝聚监督合力,提升涉企行政执法质效
推行“行政执法监督+”联动监督新模式。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通过联合监督检查、案件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方式,发挥监督功能作用。2024年以来,相关部门深入全旗行政执法部门对食品药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执法领域开展监督4次,开展基层司法所监督7次,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12份,及时纠正涉企行政执法中的不当行为,达到“1+1>2”的工作效果。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公开涉企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渠道、张贴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调查问卷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反映涉企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严等问题,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
推行柔性执法,确保执法既有温度有力度
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全覆盖。2024年以来,举办全旗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业务培训4次,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解读及实务操作等设置课程及结课考试,完成全旗24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实施分类定制监管,推行柔性执法。行政执法部门梳理公示柔性执法“六张清单”不予处罚212项、从轻处罚179项、减轻处罚181项、从重处罚182项、可以不予处罚127项、免于处罚10项。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协作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全面梳理现有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压减重复或不必要检查事项,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2025年以来,制定全旗跨部门抽查计划63条、跨部门抽查任务完成率90.48%、全旗抽查事项联合抽查率9.1%,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坚持做到对经营主体“无事不扰”。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及行政执法人员资格,严把“审验关”。截至目前,审核行政执法人员信息70余条,申领行政执法(监督)证件110件,完成全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及行政执法(监督)人员清理工作,新增行政执法主体2个,取消行政执法主体1个,注销行政执法(监督)证件9个。
乌海市检察机关多措并举打出规范涉企执法“组合拳”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聚焦企业发展重点,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打出治理“组合拳”。
凝聚监督合力,规范执法行为
压实工作责任,成立“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专项监督工作专班,制定工作台账、细化任务分工,不断健全依法接续监督、内部线索移送、上下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树牢“一盘棋”意识,实现“四大检察”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深化机制保障,牵头与市委宣传部、市场监督管理局等7家单位签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联合市司法局、公安局、中级法院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防范和查处工作的实施办法》,依法合力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共同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为乌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紧盯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
开展行政非诉执行专项监督。发挥民事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监督作用,强化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2023年以来,调取法院办结的行政非诉执行案卷300余卷,向法院制发检察建议12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清理涉金融领域“挂案”。利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密切检警协作,调取公安机关近5年涉金融领域案件台账,重点针对久侦不结、应立未立、应撤未撤的涉企刑事案件逐一进行双向排查,推动现存15件“挂案”全面清零,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开展涉企查扣冻专项行动。依法加强对审判和执行活动中违法“查扣冻”涉企财务的监督,对2024年以来全市涉企刑事诉讼撤销、不捕、不诉、撤回起诉、无罪或免刑案件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性措施情况进行排查,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办案与利益挂钩的情形出现。
延伸检察职能,推动诉源治理
优化检察服务。积极开展涉企普法宣传,累计制作涉企相关普法宣传视频37个、发布普法案例26个,开展普法宣讲,覆盖司法行政人员210余人次,企业家15人次。在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内蒙古汉森集团公司等6家企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系点,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法规咨询、纠纷处理、诉讼咨询等“一站式”服务15次,助企业健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警示教育。通过组织司法行政人员旁听庭审及法治宣讲等方式“以案释法”,让行政执法人员“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面对面”接受警示教育,引导执法人员从“被动接受警示”到“主动防范风险”,实现“不敢滥用职权、不能徇私枉法、不能执法不作为”的法治自觉。
阿拉善盟“五措并举”优执法推动营商环境再升级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针对涉企检查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随意执法等问题,以“强监管、优服务、促发展”为目标,聚焦制度创新、精准执法、智慧监管与服务融合,着力破解企业痛点,构建法治化、便利化、人性化的营商环境。
加强制度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编印《阿拉善盟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度汇编——法治建设篇》,严格执行述法制度,将述法纳入部门年度重点工作,以年度述法评议促进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提升,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筑牢法治根基。梳理调整执法事项,涵盖行政许可、处罚等多类型,并制定执法人员考核制度,将执法人员资格、行为等七方面考核结果与职务级别调整关联,激励规范执法。
推进精准执法,提升监管效能
针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设风险指标,定期与成员单位交流风险隐患及防控措施,实现早预警、早处置,同时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对高风险行业企业加密检查,对信用良好企业减少检查频次。联合开展殡葬服务收费、酒类市场侵权假冒行为等多领域专项行动,精准打击跨部门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执法合力。
创新执法模式,彰显执法温度
制定《加强本级执法办案十条措施》,以问题线索为核心,通过日常监管、监督抽检等多渠道收集处理线索,进一步规范执法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召开案件线索会商会,共同攻克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类涉刑案件等重点难点,提升执法协同性。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等人性化执法模式,在法定权限内为经营主体提供容错纠错空间,帮助纠正违法行为。拓展“首违不罚”“轻微速纠”场景,以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增强经营主体自律意识。
优化抽查机制,减少检查干扰
坚持“能联尽联、应联尽联”,推动跨部门“双随机”抽查覆盖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22个领域。2024年以来,完成788项抽查任务,检查经营主体977户,跨部门抽查任务占比达59%,有效避免多头、重复、随意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强化包容审慎监管,提升执法效能
以柔性执法为导向,动态调整“四张清单”,探索丰富包容审慎监管办法,完善清单内容和监管机制。截至目前,全盟市场监管系统作出不予处罚决定9件、减轻处罚19件、从轻处罚22件,切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效能。
信息来源: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三)- 发布时间:2025-07-04 10:16
- 来源: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为全面复制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探索创新成果,集中展现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带动作用,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系列案例展示。本月以“规范涉企执法”为主题,分批次展示自治区积极推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实效的相关经验做法。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措并举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以持续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重点,不断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执法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拓宽监督渠道,提升涉企行政执法水平
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正蓝旗司法局设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苏木镇司法所均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办公室牌子,公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责,公开投诉电话,延伸行政执法监督触角,切实打通基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最后一公里”。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设立司法所行政复议转递代办点、商会涉企行政复议服务点,建立涉企容缺受理“绿色通道”,引导企业通过行政复议法定渠道化解行政争议,加大对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拓宽社会参与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路径。公开选聘8名涉企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参与执法监督环节,及时反馈行政执法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线索,保障其对涉企行政执法的监督权。举办社会监督员业务培训,增强社会监督员社会责任感和业务能力。
凝聚监督合力,提升涉企行政执法质效
推行“行政执法监督+”联动监督新模式。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通过联合监督检查、案件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方式,发挥监督功能作用。2024年以来,相关部门深入全旗行政执法部门对食品药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执法领域开展监督4次,开展基层司法所监督7次,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12份,及时纠正涉企行政执法中的不当行为,达到“1+1>2”的工作效果。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公开涉企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渠道、张贴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调查问卷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反映涉企行政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严等问题,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
推行柔性执法,确保执法既有温度有力度
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全覆盖。2024年以来,举办全旗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业务培训4次,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解读及实务操作等设置课程及结课考试,完成全旗24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实施分类定制监管,推行柔性执法。行政执法部门梳理公示柔性执法“六张清单”不予处罚212项、从轻处罚179项、减轻处罚181项、从重处罚182项、可以不予处罚127项、免于处罚10项。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协作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全面梳理现有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压减重复或不必要检查事项,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2025年以来,制定全旗跨部门抽查计划63条、跨部门抽查任务完成率90.48%、全旗抽查事项联合抽查率9.1%,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坚持做到对经营主体“无事不扰”。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及行政执法人员资格,严把“审验关”。截至目前,审核行政执法人员信息70余条,申领行政执法(监督)证件110件,完成全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及行政执法(监督)人员清理工作,新增行政执法主体2个,取消行政执法主体1个,注销行政执法(监督)证件9个。
乌海市检察机关多措并举打出规范涉企执法“组合拳”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聚焦企业发展重点,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打出治理“组合拳”。
凝聚监督合力,规范执法行为
压实工作责任,成立“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专项监督工作专班,制定工作台账、细化任务分工,不断健全依法接续监督、内部线索移送、上下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树牢“一盘棋”意识,实现“四大检察”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深化机制保障,牵头与市委宣传部、市场监督管理局等7家单位签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联合市司法局、公安局、中级法院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防范和查处工作的实施办法》,依法合力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共同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为乌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紧盯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
开展行政非诉执行专项监督。发挥民事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监督作用,强化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2023年以来,调取法院办结的行政非诉执行案卷300余卷,向法院制发检察建议12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清理涉金融领域“挂案”。利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密切检警协作,调取公安机关近5年涉金融领域案件台账,重点针对久侦不结、应立未立、应撤未撤的涉企刑事案件逐一进行双向排查,推动现存15件“挂案”全面清零,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开展涉企查扣冻专项行动。依法加强对审判和执行活动中违法“查扣冻”涉企财务的监督,对2024年以来全市涉企刑事诉讼撤销、不捕、不诉、撤回起诉、无罪或免刑案件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性措施情况进行排查,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办案与利益挂钩的情形出现。
延伸检察职能,推动诉源治理
优化检察服务。积极开展涉企普法宣传,累计制作涉企相关普法宣传视频37个、发布普法案例26个,开展普法宣讲,覆盖司法行政人员210余人次,企业家15人次。在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内蒙古汉森集团公司等6家企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系点,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法规咨询、纠纷处理、诉讼咨询等“一站式”服务15次,助企业健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警示教育。通过组织司法行政人员旁听庭审及法治宣讲等方式“以案释法”,让行政执法人员“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面对面”接受警示教育,引导执法人员从“被动接受警示”到“主动防范风险”,实现“不敢滥用职权、不能徇私枉法、不能执法不作为”的法治自觉。
阿拉善盟“五措并举”优执法推动营商环境再升级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针对涉企检查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随意执法等问题,以“强监管、优服务、促发展”为目标,聚焦制度创新、精准执法、智慧监管与服务融合,着力破解企业痛点,构建法治化、便利化、人性化的营商环境。
加强制度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编印《阿拉善盟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度汇编——法治建设篇》,严格执行述法制度,将述法纳入部门年度重点工作,以年度述法评议促进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提升,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筑牢法治根基。梳理调整执法事项,涵盖行政许可、处罚等多类型,并制定执法人员考核制度,将执法人员资格、行为等七方面考核结果与职务级别调整关联,激励规范执法。
推进精准执法,提升监管效能
针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设风险指标,定期与成员单位交流风险隐患及防控措施,实现早预警、早处置,同时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对高风险行业企业加密检查,对信用良好企业减少检查频次。联合开展殡葬服务收费、酒类市场侵权假冒行为等多领域专项行动,精准打击跨部门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执法合力。
创新执法模式,彰显执法温度
制定《加强本级执法办案十条措施》,以问题线索为核心,通过日常监管、监督抽检等多渠道收集处理线索,进一步规范执法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召开案件线索会商会,共同攻克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类涉刑案件等重点难点,提升执法协同性。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等人性化执法模式,在法定权限内为经营主体提供容错纠错空间,帮助纠正违法行为。拓展“首违不罚”“轻微速纠”场景,以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增强经营主体自律意识。
优化抽查机制,减少检查干扰
坚持“能联尽联、应联尽联”,推动跨部门“双随机”抽查覆盖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22个领域。2024年以来,完成788项抽查任务,检查经营主体977户,跨部门抽查任务占比达59%,有效避免多头、重复、随意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强化包容审慎监管,提升执法效能
以柔性执法为导向,动态调整“四张清单”,探索丰富包容审慎监管办法,完善清单内容和监管机制。截至目前,全盟市场监管系统作出不予处罚决定9件、减轻处罚19件、从轻处罚22件,切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