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二)
- 发布日期:2025-07-04 10:15
- 浏览次数:
- 朗读
为全面复制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探索创新成果,集中展现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带动作用,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系列案例展示。本月以“规范涉企执法”为主题,分批次展示自治区积极推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实效的相关经验做法。
二连浩特市规范涉企税务执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作为提升市场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法治建设,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将规范执法贯穿执法全过程。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内蒙古自治区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确保依法依规对纳税人违法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中“五个严禁”“八个不得”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切实做到“事事明责、人人尽责、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对全体税务执法人员开展文书制发、纳服规范培训等,从思想上提醒、行为上规范其日常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近三年新录用人员在市司法局组织的执法资格考试中通过率100%。
以公正执法保障经营主体权益。聚焦“税费争议调解”,成立“税务师志愿团队”“公职律师团队”,并以创建“枫桥式”办税服务厅为契机,不断完善税费征管问题协同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各类问题综合解决“一站式”便利化服务,着力打造具有口岸特点、税务特色的“枫桥式”办税服务厅。建立健全“互联网+税务+金融”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提高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等实际举措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2025年第一季度共受理解决贷款问题13户次。严格落实“首违不罚”等事项清单,以宽严并济理念推进“说理式执法”“柔性执法”等便民利民举措,达到提升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目标。
内蒙古青石安装工程有限公司1月份个人所得税因公司内部人事变动未按期进行申报,经核实该企业具备“首违不罚”政策适用条件,税务工作人员帮助企业终结违章记录,并向其提供了详细的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南,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该企业负责人事后表示特别感谢:“税务局在我们不小心犯错时这么贴心地帮助解决问题,现在的政策和服务真是太人性化了!”
完善监督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在宣传利用好现有12366、12345平台基础上,设立系统内部举报热线,鼓励企业对不公正的行为进行举报。进一步完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不定期对执法和廉政风险点进行自查整改。深化“以数治税”,以指标为基准点精准定位风险,形成以点带面的风险排查模式。发挥党支部监督“神经末梢”优势,用好“纪检委员时间”,教育引导税务干部主动接受组织和纳税人、缴费人的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
乌兰察布市规范涉企执法出实招 优化营商环境见实效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全链条闭环管理”工作机制,通过“严部署、细排查、真整改、强监督”组合拳,推动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度、透明度和企业满意度“三提升”,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高位统筹"强引擎",构建责任落实 "一张网"
坚持把规范涉企执法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分管领导分片包干、科室负责人具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建立问题自查工作机制,压实“谁执法谁负责”主体责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落实闭环。
二、靶向聚焦"查病灶",织密问题排查 "过滤网"
围绕跨区域执法、趋利性执法、“四乱”问题三大核心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 2021年以来70余件执法案件开展“地毯式”自查,建立《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列明问题表现、涉及企业、整改措施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
三、动真碰硬"治顽疾",打造整改提升 "加速器"
坚持查改结合、标本兼治,对照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对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施策。对“超权限查封”“增加检查频次”等立行立改问题,责令7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对“跨区域执法程序不规范”“联合检查机制不完善”等复杂问题,成立专项攻坚组,制定《行政执法检查计划》《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自查方案》,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深入推行“柔性执法”,特别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顶格处罚”“以罚代管”问题,严格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2025年以来累计对17家违法企业免于处罚,对16家违法企业减轻处罚,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四、长效监管"固根基",筑牢风险防控 "防火墙"
在商会协会、办事窗口、经营主体中选择11个行风观测点,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营主体代表、律师、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中选聘10名行风监督员,对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执法办案”平台,对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环节实行全流程数字化留痕,实现执法行为“可追溯、可查询、可监督”,企业满意度逐步提升。
五、服务升级"添活力",跑出营商环境 "加速度"
积极探索“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执法模式,帮助企业挽回失信,重振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发展信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2024年共通过主动提醒、主动服务协助5家违法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深入落实“三书同达”工作,在协助企业信用修复的基础对企业违法行为提出合规建设建议,截止目前已向16家违法企业送达三书,帮助企业强化日常经营管理。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 规范涉企执法监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紧紧锚定优化营商环境重点目标任务,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为重要切入点,通过优化执法流程、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执法监督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持续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柔性执法,彰显执法温度
积极推进服务型监管,秉承“教育整改为主、惩处惩戒为辅”的原则,采取行政指导、告诫约谈等监管方式代替直接行政处罚,共对电动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经营者开展约谈10余次,帮助指导企业提前识别并规避风险。严格执行入企检查报备制度,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工作模式,规范入企检查、避免多次执法,切实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建立“观察期”“承诺制”等柔性监管措施,针对首次轻微违法企业实行“体检式”整改,严格落实“四张清单”,通过实施首违不罚、轻微不罚、从轻减免等措施,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2024年以来,共办理“一免两轻”案件295件,其中免罚案件29件、两轻案件266件,减免处罚金额683.5万元。
二、数字赋能,创新监管模式
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经营主体实行动态信用评级,并结合随机抽查,积极探索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中常态化运用,依据监管对象的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抽查,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实现“精准抽、科学查、差异管”。科学制定检查计划,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2024年度,单部门抽查工作计划共抽查检查1592户,完成率100%,公开率100%;跨部门联合抽查计划抽查检查52批次,抽查事项384项,涉及185个经营主体,检查结果均已录入内蒙古协同监管平台并向社会公示,抽查事项覆盖率和任务按时完成率达到100%。
三、强基固本,强化执法监督
将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市场监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四乱两违三问题”即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执法加重企业负担;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执法不作为等问题,不断强化执法监督力度。推行重大案件“一案三查”机制,从违法事实认定、执法程序合规性、廉政风险防控三个维度进行严格审查,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权力清单动态公示、执法过程全程留痕、处罚结果依法公开。截至目前,累计公示执法信息533条,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决定51次。
信息来源: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二)- 发布时间:2025-07-04 10:15
- 来源: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为全面复制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探索创新成果,集中展现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带动作用,现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系列案例展示。本月以“规范涉企执法”为主题,分批次展示自治区积极推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实效的相关经验做法。
二连浩特市规范涉企税务执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作为提升市场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法治建设,为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将规范执法贯穿执法全过程。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内蒙古自治区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确保依法依规对纳税人违法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中“五个严禁”“八个不得”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切实做到“事事明责、人人尽责、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对全体税务执法人员开展文书制发、纳服规范培训等,从思想上提醒、行为上规范其日常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近三年新录用人员在市司法局组织的执法资格考试中通过率100%。
以公正执法保障经营主体权益。聚焦“税费争议调解”,成立“税务师志愿团队”“公职律师团队”,并以创建“枫桥式”办税服务厅为契机,不断完善税费征管问题协同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各类问题综合解决“一站式”便利化服务,着力打造具有口岸特点、税务特色的“枫桥式”办税服务厅。建立健全“互联网+税务+金融”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提高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等实际举措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2025年第一季度共受理解决贷款问题13户次。严格落实“首违不罚”等事项清单,以宽严并济理念推进“说理式执法”“柔性执法”等便民利民举措,达到提升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目标。
内蒙古青石安装工程有限公司1月份个人所得税因公司内部人事变动未按期进行申报,经核实该企业具备“首违不罚”政策适用条件,税务工作人员帮助企业终结违章记录,并向其提供了详细的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南,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该企业负责人事后表示特别感谢:“税务局在我们不小心犯错时这么贴心地帮助解决问题,现在的政策和服务真是太人性化了!”
完善监督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在宣传利用好现有12366、12345平台基础上,设立系统内部举报热线,鼓励企业对不公正的行为进行举报。进一步完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不定期对执法和廉政风险点进行自查整改。深化“以数治税”,以指标为基准点精准定位风险,形成以点带面的风险排查模式。发挥党支部监督“神经末梢”优势,用好“纪检委员时间”,教育引导税务干部主动接受组织和纳税人、缴费人的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
乌兰察布市规范涉企执法出实招 优化营商环境见实效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全链条闭环管理”工作机制,通过“严部署、细排查、真整改、强监督”组合拳,推动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度、透明度和企业满意度“三提升”,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高位统筹"强引擎",构建责任落实 "一张网"
坚持把规范涉企执法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分管领导分片包干、科室负责人具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建立问题自查工作机制,压实“谁执法谁负责”主体责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落实闭环。
二、靶向聚焦"查病灶",织密问题排查 "过滤网"
围绕跨区域执法、趋利性执法、“四乱”问题三大核心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 2021年以来70余件执法案件开展“地毯式”自查,建立《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台账》,列明问题表现、涉及企业、整改措施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
三、动真碰硬"治顽疾",打造整改提升 "加速器"
坚持查改结合、标本兼治,对照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对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施策。对“超权限查封”“增加检查频次”等立行立改问题,责令7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对“跨区域执法程序不规范”“联合检查机制不完善”等复杂问题,成立专项攻坚组,制定《行政执法检查计划》《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自查方案》,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深入推行“柔性执法”,特别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顶格处罚”“以罚代管”问题,严格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2025年以来累计对17家违法企业免于处罚,对16家违法企业减轻处罚,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四、长效监管"固根基",筑牢风险防控 "防火墙"
在商会协会、办事窗口、经营主体中选择11个行风观测点,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营主体代表、律师、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中选聘10名行风监督员,对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执法办案”平台,对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环节实行全流程数字化留痕,实现执法行为“可追溯、可查询、可监督”,企业满意度逐步提升。
五、服务升级"添活力",跑出营商环境 "加速度"
积极探索“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执法模式,帮助企业挽回失信,重振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发展信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2024年共通过主动提醒、主动服务协助5家违法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深入落实“三书同达”工作,在协助企业信用修复的基础对企业违法行为提出合规建设建议,截止目前已向16家违法企业送达三书,帮助企业强化日常经营管理。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 规范涉企执法监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紧紧锚定优化营商环境重点目标任务,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为重要切入点,通过优化执法流程、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执法监督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持续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全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柔性执法,彰显执法温度
积极推进服务型监管,秉承“教育整改为主、惩处惩戒为辅”的原则,采取行政指导、告诫约谈等监管方式代替直接行政处罚,共对电动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经营者开展约谈10余次,帮助指导企业提前识别并规避风险。严格执行入企检查报备制度,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工作模式,规范入企检查、避免多次执法,切实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建立“观察期”“承诺制”等柔性监管措施,针对首次轻微违法企业实行“体检式”整改,严格落实“四张清单”,通过实施首违不罚、轻微不罚、从轻减免等措施,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2024年以来,共办理“一免两轻”案件295件,其中免罚案件29件、两轻案件266件,减免处罚金额683.5万元。
二、数字赋能,创新监管模式
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经营主体实行动态信用评级,并结合随机抽查,积极探索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中常态化运用,依据监管对象的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抽查,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实现“精准抽、科学查、差异管”。科学制定检查计划,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2024年度,单部门抽查工作计划共抽查检查1592户,完成率100%,公开率100%;跨部门联合抽查计划抽查检查52批次,抽查事项384项,涉及185个经营主体,检查结果均已录入内蒙古协同监管平台并向社会公示,抽查事项覆盖率和任务按时完成率达到100%。
三、强基固本,强化执法监督
将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市场监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四乱两违三问题”即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执法加重企业负担;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执法不作为等问题,不断强化执法监督力度。推行重大案件“一案三查”机制,从违法事实认定、执法程序合规性、廉政风险防控三个维度进行严格审查,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权力清单动态公示、执法过程全程留痕、处罚结果依法公开。截至目前,累计公示执法信息533条,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决定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