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旗区新闻

额济纳旗“流动党校”让党的声音传入北疆深处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最西端,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507公里,常住人口3.2万人,是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旗县。近年来,针对人员居住分散、交通线长的现实状况,额济纳旗创新“流动党校”载体,延伸培训触角,变“上学”为“送学”,确保“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校”,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末梢”。

一是搭平台,将“流动党校”建在北疆线上。将“固定讲台”拓展为“流动讲堂”,依托“理论学习轻骑兵”把讲台从固定的会议室、报告厅搬到苏木镇、学校、社区、嘎查、企业、军营等基层一线,变“集中讲”为“流动讲”,使党校教学资源下沉、学习课堂前移,靠前服务基层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将“流动课堂”延伸为“鲜活课堂”,以“党员中心户”“红色蒙古包”等为“辐射点”,把宣讲场所搬到胡杨林、蒙古包、田间地头、党员中心户以及敖包祭祀场所、主题党日活动现场等地,开展分领域、分层次、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实现多点教学、多维发力,培训党员、群众1万余人。

二是链资源,将“流动党校”建成移动堡垒。通过专题调研、基层反馈、送学交流以及部门对接等方式摸清党员群众所需所盼,以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核心,结合农牧区实际和党员群众需求,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内容深入开展教学研讨和试讲赛课活动,提高备课精准度,先后形成60余个特色课程,确保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和区盟旗情准确有效地传到最基层。推行“党校送教清单”+“党员需求清单”+“党支部学习清单”自下而上的“订单式”服务,力求“党员有需求、党校就有回应”,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三是优服务,将“流动党校”建为红色屏障。立足少数民族党员实际,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相结合的宣讲方式,让基层党员能听得进、记得牢、用得上,搭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以学习党史党章党规增党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聚合力、宣传身边典型增干劲为主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航天精神、胡杨精神,宣传讲述苏和、南斯勒玛、乌云苏依拉等典型事例,打牢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爱边奉献、守边尽责思想基础,筑牢安全稳定“边疆线”。扩大宣教受众范围,在教育引导党员的同时,延伸覆盖基层群众,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引领各族党员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夯实基层基础“压舱石”。

“流动党校”作为“固定课堂”的有效补充,有力提升培训覆盖面,满足党员培训精准化、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同时在密切联系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凝聚思想共识、筑牢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下一步,额济纳旗将持续用好用活这一载体,强化宣讲队伍,拓展宣教方式,提升基层培训质量,传递党的好声音,引领党员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出积极贡献。


信息来源:额济纳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首页
>要闻动态>旗区新闻
额济纳旗“流动党校”让党的声音传入北疆深处

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最西端,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507公里,常住人口3.2万人,是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旗县。近年来,针对人员居住分散、交通线长的现实状况,额济纳旗创新“流动党校”载体,延伸培训触角,变“上学”为“送学”,确保“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校”,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末梢”。

一是搭平台,将“流动党校”建在北疆线上。将“固定讲台”拓展为“流动讲堂”,依托“理论学习轻骑兵”把讲台从固定的会议室、报告厅搬到苏木镇、学校、社区、嘎查、企业、军营等基层一线,变“集中讲”为“流动讲”,使党校教学资源下沉、学习课堂前移,靠前服务基层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将“流动课堂”延伸为“鲜活课堂”,以“党员中心户”“红色蒙古包”等为“辐射点”,把宣讲场所搬到胡杨林、蒙古包、田间地头、党员中心户以及敖包祭祀场所、主题党日活动现场等地,开展分领域、分层次、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实现多点教学、多维发力,培训党员、群众1万余人。

二是链资源,将“流动党校”建成移动堡垒。通过专题调研、基层反馈、送学交流以及部门对接等方式摸清党员群众所需所盼,以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核心,结合农牧区实际和党员群众需求,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内容深入开展教学研讨和试讲赛课活动,提高备课精准度,先后形成60余个特色课程,确保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和区盟旗情准确有效地传到最基层。推行“党校送教清单”+“党员需求清单”+“党支部学习清单”自下而上的“订单式”服务,力求“党员有需求、党校就有回应”,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三是优服务,将“流动党校”建为红色屏障。立足少数民族党员实际,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相结合的宣讲方式,让基层党员能听得进、记得牢、用得上,搭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以学习党史党章党规增党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聚合力、宣传身边典型增干劲为主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航天精神、胡杨精神,宣传讲述苏和、南斯勒玛、乌云苏依拉等典型事例,打牢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爱边奉献、守边尽责思想基础,筑牢安全稳定“边疆线”。扩大宣教受众范围,在教育引导党员的同时,延伸覆盖基层群众,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引领各族党员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夯实基层基础“压舱石”。

“流动党校”作为“固定课堂”的有效补充,有力提升培训覆盖面,满足党员培训精准化、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同时在密切联系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凝聚思想共识、筑牢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下一步,额济纳旗将持续用好用活这一载体,强化宣讲队伍,拓展宣教方式,提升基层培训质量,传递党的好声音,引领党员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