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52900000000024/2023-01376 |
发布机构: |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文字号: |
|
成文时间: |
2023-07-17 |
公文时效: |
有效 |
行风热线——关于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你想了解的在这里
- 发布日期:2023-07-17 16:26
- 浏览次数:
-
1.为什么要防沙治沙?
答:说到防沙治沙,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沙尘暴”了。沙尘天气在北方由来已久,在几十年前,北方城市当中常见的一个画面就是沙尘面前女同志用纱巾裹着脸骑自行车在风中缓慢行走,坦白地说,大沙尘天这几年还算少的,但一直没有真正离开。几十年来,我们的治沙专家、研究员们其实一直在探寻沙尘的形成机制。今年3月份整个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比较频繁,主要是我们气候条件今年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一般沙尘暴或沙尘形成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沙尘源,第二个是大风,第三个是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也就说冷空气和热的气流交汇在一起,使大气层产生不稳定气旋。通过对沙尘三大主要成因的探究,渴望摆脱沙尘危害的人们也在试图寻找减少沙尘天气的办法。
因此,当无法改变大气环流规律时,人们主要把目光放在了控制沙源上,诸如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展,经过四十多年持续耕耘,人们迫切想知道生态建设工程与减少沙尘之间的具体关联。所以在这儿我也想跟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植树造林与防沙治沙的关系。
植树造林一方面对沙尘源地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和控制作用。第二方面,对一些粗沙能够起到拦截作用。据研究结果,如果这个沙子变成细沙了,是125微米到250微米之间,那么它的跳跃高度能达到500米高度,我们最好的防护林只有20米到30米的高度,是挡不住这些沙子的。事实上,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主要在于固定沙,而非阻挡沙。
今年3月份整个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比较频繁,沙尘形成有利的三个条件暨沙尘源、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多次“齐聚”阿拉善,冷空气和热气流交汇在一起,使大气层产生不稳定气旋,使得阿拉善地区再次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上面就是一些简要认知方面的问题,下面我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阿拉善的自然地理环境情况。
从气候条件看,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毫米。
从水文条件看,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额济纳河是阿拉善盟境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额济纳河在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10亿立方米。
从地形地貌条件看,阿拉善盟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分布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全盟沙化土地总面积19.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9.45%。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称,绝大部分为复合沙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为新月形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链。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阿拉善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因此贺兰山是我国一条十分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综上所述以及从整体地理区位看,阿拉善盟大致范围是在贺兰山,黄河以西,河西走廊以北,可以说是我国流沙最为集中的地区,群山环绕,降雨稀少,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恶劣,植物种类稀少、结构简单,多为旱生、超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着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和防沙治沙的持久性、艰巨性、反复性。
2.关于防沙治沙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答:建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几代林草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走出了一条适合阿盟气候特点和自然规律的防沙治沙之路,为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全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驾护航作用,也为构筑祖国边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态保护方面——
我盟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林草发展方针,通过积极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草原补奖政策等沙区植被保护制度以及强化沙化土地开发利用的长期有效监管,全盟1.6亿亩林草湿地资源得到休养生息、更新复壮和有效保护。2022年,全盟构建起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确定盟、旗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林长469名,聘用护林员2140名,全盟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林草资源保护与管护得到进一步提升,天保工程区及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实现全覆盖。2022年全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已完成,全盟现有自然保护地15处,自然公园6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正持续推进。目前,以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两大林区、自然保护地和天然灌木林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13251.97万亩和30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
在生态建设方面——
多年来,我盟主要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以社会公益治沙项目为补充,围绕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四大沙漠锁边治理区、额济纳河流域和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区及雅布赖山、贺兰山生态廊道等重点治理区域,采取“灌乔草相结合,以灌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以封为主”的林草治沙技术措施,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修复治理,逐步形成了飞播造林种草、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林草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起了贺兰山生态廊道、额济纳绿洲、梭梭为主体的天然灌草植被恢复治理区、沙漠锁边治理区、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区及中心城镇、园区、村屯、交通干线六大区域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建盟40多年来,全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9100多万亩,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连续40多年实施了飞播林草治沙,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的先例,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全盟沙化土地面积实现持续减少,比2004年减少了75.531万公顷,有效缓解了三大沙漠的“握手会师”之势,由阿拉善策源的全盟沙尘暴发生次数由2001年的27次递减到近几年的3至4次,而且强度明显减弱。通过多年的生态建设,我们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防沙治沙政策保障和技术路线。
在政策机制方面:阿拉善盟先后出台了《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补助政策实施办法》,积极探索推行“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全面推广应用机械打坑等实用抗旱造林技术,打破了以往以林业部门为主,各级林场(站)承担主要造林绿化任务的传统国土绿化局面,现如今的国土绿化已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延伸。从技术层面: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连续40多年实施了飞播林草治沙,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截至2022年底累计飞播造林总面积达689.3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在人工造林方面,优先选用乡土沙生灌木树种,在原有天然植被分布带上退化严重和已经遭到破坏的宜林沙荒区域,按照“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的原则,积极推广低覆盖度治沙造林,取得良好的固沙效果。
在荒漠草原修复方面,经过当地林草部门多年的探索,也因地制宜的做出了不同的示范。在轻度沙漠化地区,采取休牧、围封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在中度沙漠化地区,采取补种草种、围栏封育和禁牧措施;在重度沙漠化地区,采取工程固沙,快速固定流沙,同时辅助于补植乡土灌草苗木、围封禁牧等措施;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全盟荒漠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经过多年的有效保护和持续的生态建设,我盟防沙治沙工作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林草产业发展等经济效益方面看:
一是依托国家林草重点工程,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基地等为主的沙生植物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打造了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生植物“品牌”。“十三五”期间,阿拉善盟林草产业年产值达199.5亿元,直接和间接从事林草产业的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达到10到30万元。二是通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阿拉善森林草原植被得以休养复壮,不仅碳汇巩固能力持续增强,也挽回了土地沙化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同时也为合理利用、草畜平衡等提供了重要场所,间接使农牧区畜牧收益有所增加。三是阿拉善盟大漠、森林、湿地、胡杨林、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腾格里沙漠英雄会等悄然成为了国内知名旅游集散点。通过不断改善阿拉善生态环境,蓝天、碧水、绿草、金沙、青山为阿拉善盟促进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了阿拉善盟“绿色崛起”进程,进而不仅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也为全盟优化营商环境等方方面面贡献了巨大的林草生态红利。
从“两补偿两带动”等社会效益方面看:
结合地区实际,阿拉善盟以“两补偿、两带动”暨生态护林员补偿、森林草原生态补偿,生态工程带动、绿色产业带动为抓手,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生态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涉及全盟30个苏木镇108个嘎查,惠及6556户牧民16482人,公益林区牧民人均直接受益1.8万元以上。共聘用专兼职护林员2182人,人均工资3万元/年。全盟天然林保护森林管护任务1385.98万亩,共下达管护资金4512万元,聘用管护人员644人,全盟天然林管护任务完成率100%。持续推进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保障等形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并通过造林补贴、劳务输出、用地补助及管护、采种等多途径,使我们的农牧民获取收益,工程区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抓产业发展,实现长效机制。依托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飞播区采种等林下种植、养殖以及林草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等优势特色生态产业,重点生态保护治理区、禁牧退牧区及沙区农牧民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增产增收。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林草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达6万多人。
3.关于防沙治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答:2023年6月5日,一场聚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座谈会召开。这场座谈会开在了巴彦淖尔,聚焦的是“沙”,着眼的是全国生态、强国建设、民族赓续的宏阔视角。
如今的阿拉善是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重点治理区域,仍然是我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的策源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着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和防沙治沙的持久性、艰巨性、反复性。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三北”工程国家战略,接下来,我们将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是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加强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全力阻止乌兰布和沙漠东移入黄“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对黄河阿盟段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大围栏封育、保护天然林草力度,形成纵深推进、前档后拉、全面保护的立体防沙体系,阻止沙漠的东侵,减少黄河输沙量。二是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阻击战。坚持“全面保护、区域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集中现有各项重点工程,对三大沙漠及周边地区,全面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飞播治沙林带,建立林草结合的防沙治沙体系;对城镇、小区和绿洲农业开发区,在保护好周边天然林草植被的前提下,大力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全力构筑阿拉善西部(额济纳居延绿洲生态防线)、中部(西起阿右旗阿拉腾朝格,东至阿左旗银根、图克木的天然灌草绿色植被带)、东部(北起阿左旗敖伦布拉格,南至超格图呼热、腾格里一线的天然、人工乔灌木绿色植被带)三大生态防线。实现林草资源提质增效、提标扩面,形成大型稳定的锁边林草治沙带。三是全面抓好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等区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确保沙源不扩散。对贺兰山和额济纳两大林区,通过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全面退牧禁牧,进一步促进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在林草植被退化、土地沙化严重区域和三大沙漠腹地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施封禁保护,建立“生态无人区”,对以梭梭等为主的天然灌木林区实施退牧还林(草)工程,压缩草原畜牧业,加大保护力度,使天然林草植被尽快得到恢复。
[解读] 访谈 行风热线采访——关于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你想了解的在这里
行风热线——关于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你想了解的在这里.docx
信息来源: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
索引号 |
152900000000024/2023-01376 |
发布机构: |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文字号: |
|
成文时间: |
2023-07-17 |
公文时效: |
有效 |
行风热线——关于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你想了解的在这里
- 发布时间:2023-07-17 16:26
- 来源: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
1.为什么要防沙治沙?
答:说到防沙治沙,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沙尘暴”了。沙尘天气在北方由来已久,在几十年前,北方城市当中常见的一个画面就是沙尘面前女同志用纱巾裹着脸骑自行车在风中缓慢行走,坦白地说,大沙尘天这几年还算少的,但一直没有真正离开。几十年来,我们的治沙专家、研究员们其实一直在探寻沙尘的形成机制。今年3月份整个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比较频繁,主要是我们气候条件今年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一般沙尘暴或沙尘形成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沙尘源,第二个是大风,第三个是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也就说冷空气和热的气流交汇在一起,使大气层产生不稳定气旋。通过对沙尘三大主要成因的探究,渴望摆脱沙尘危害的人们也在试图寻找减少沙尘天气的办法。
因此,当无法改变大气环流规律时,人们主要把目光放在了控制沙源上,诸如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展,经过四十多年持续耕耘,人们迫切想知道生态建设工程与减少沙尘之间的具体关联。所以在这儿我也想跟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植树造林与防沙治沙的关系。
植树造林一方面对沙尘源地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和控制作用。第二方面,对一些粗沙能够起到拦截作用。据研究结果,如果这个沙子变成细沙了,是125微米到250微米之间,那么它的跳跃高度能达到500米高度,我们最好的防护林只有20米到30米的高度,是挡不住这些沙子的。事实上,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主要在于固定沙,而非阻挡沙。
今年3月份整个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比较频繁,沙尘形成有利的三个条件暨沙尘源、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多次“齐聚”阿拉善,冷空气和热气流交汇在一起,使大气层产生不稳定气旋,使得阿拉善地区再次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
上面就是一些简要认知方面的问题,下面我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阿拉善的自然地理环境情况。
从气候条件看,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毫米。
从水文条件看,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额济纳河是阿拉善盟境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额济纳河在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10亿立方米。
从地形地貌条件看,阿拉善盟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分布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全盟沙化土地总面积19.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9.45%。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称,绝大部分为复合沙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为新月形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链。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阿拉善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因此贺兰山是我国一条十分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综上所述以及从整体地理区位看,阿拉善盟大致范围是在贺兰山,黄河以西,河西走廊以北,可以说是我国流沙最为集中的地区,群山环绕,降雨稀少,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恶劣,植物种类稀少、结构简单,多为旱生、超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着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和防沙治沙的持久性、艰巨性、反复性。
2.关于防沙治沙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答:建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几代林草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走出了一条适合阿盟气候特点和自然规律的防沙治沙之路,为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全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驾护航作用,也为构筑祖国边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态保护方面——
我盟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林草发展方针,通过积极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草原补奖政策等沙区植被保护制度以及强化沙化土地开发利用的长期有效监管,全盟1.6亿亩林草湿地资源得到休养生息、更新复壮和有效保护。2022年,全盟构建起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确定盟、旗区、苏木镇、嘎查村四级林长469名,聘用护林员2140名,全盟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林草资源保护与管护得到进一步提升,天保工程区及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实现全覆盖。2022年全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已完成,全盟现有自然保护地15处,自然公园6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正持续推进。目前,以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两大林区、自然保护地和天然灌木林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到13251.97万亩和30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
在生态建设方面——
多年来,我盟主要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以社会公益治沙项目为补充,围绕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四大沙漠锁边治理区、额济纳河流域和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区及雅布赖山、贺兰山生态廊道等重点治理区域,采取“灌乔草相结合,以灌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以封为主”的林草治沙技术措施,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修复治理,逐步形成了飞播造林种草、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林草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起了贺兰山生态廊道、额济纳绿洲、梭梭为主体的天然灌草植被恢复治理区、沙漠锁边治理区、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区及中心城镇、园区、村屯、交通干线六大区域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建盟40多年来,全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9100多万亩,特别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连续40多年实施了飞播林草治沙,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的先例,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全盟沙化土地面积实现持续减少,比2004年减少了75.531万公顷,有效缓解了三大沙漠的“握手会师”之势,由阿拉善策源的全盟沙尘暴发生次数由2001年的27次递减到近几年的3至4次,而且强度明显减弱。通过多年的生态建设,我们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防沙治沙政策保障和技术路线。
在政策机制方面:阿拉善盟先后出台了《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补助政策实施办法》,积极探索推行“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全面推广应用机械打坑等实用抗旱造林技术,打破了以往以林业部门为主,各级林场(站)承担主要造林绿化任务的传统国土绿化局面,现如今的国土绿化已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延伸。从技术层面: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连续40多年实施了飞播林草治沙,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截至2022年底累计飞播造林总面积达689.3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在人工造林方面,优先选用乡土沙生灌木树种,在原有天然植被分布带上退化严重和已经遭到破坏的宜林沙荒区域,按照“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的原则,积极推广低覆盖度治沙造林,取得良好的固沙效果。
在荒漠草原修复方面,经过当地林草部门多年的探索,也因地制宜的做出了不同的示范。在轻度沙漠化地区,采取休牧、围封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在中度沙漠化地区,采取补种草种、围栏封育和禁牧措施;在重度沙漠化地区,采取工程固沙,快速固定流沙,同时辅助于补植乡土灌草苗木、围封禁牧等措施;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全盟荒漠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修复。
经过多年的有效保护和持续的生态建设,我盟防沙治沙工作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林草产业发展等经济效益方面看:
一是依托国家林草重点工程,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基地等为主的沙生植物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打造了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生植物“品牌”。“十三五”期间,阿拉善盟林草产业年产值达199.5亿元,直接和间接从事林草产业的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达到10到30万元。二是通过多年的保护和修复,阿拉善森林草原植被得以休养复壮,不仅碳汇巩固能力持续增强,也挽回了土地沙化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同时也为合理利用、草畜平衡等提供了重要场所,间接使农牧区畜牧收益有所增加。三是阿拉善盟大漠、森林、湿地、胡杨林、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腾格里沙漠英雄会等悄然成为了国内知名旅游集散点。通过不断改善阿拉善生态环境,蓝天、碧水、绿草、金沙、青山为阿拉善盟促进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了阿拉善盟“绿色崛起”进程,进而不仅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也为全盟优化营商环境等方方面面贡献了巨大的林草生态红利。
从“两补偿两带动”等社会效益方面看:
结合地区实际,阿拉善盟以“两补偿、两带动”暨生态护林员补偿、森林草原生态补偿,生态工程带动、绿色产业带动为抓手,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生态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涉及全盟30个苏木镇108个嘎查,惠及6556户牧民16482人,公益林区牧民人均直接受益1.8万元以上。共聘用专兼职护林员2182人,人均工资3万元/年。全盟天然林保护森林管护任务1385.98万亩,共下达管护资金4512万元,聘用管护人员644人,全盟天然林管护任务完成率100%。持续推进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多年来,我们通过政策保障等形式,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并通过造林补贴、劳务输出、用地补助及管护、采种等多途径,使我们的农牧民获取收益,工程区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抓产业发展,实现长效机制。依托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飞播区采种等林下种植、养殖以及林草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等优势特色生态产业,重点生态保护治理区、禁牧退牧区及沙区农牧民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增产增收。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林草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达6万多人。
3.关于防沙治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答:2023年6月5日,一场聚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座谈会召开。这场座谈会开在了巴彦淖尔,聚焦的是“沙”,着眼的是全国生态、强国建设、民族赓续的宏阔视角。
如今的阿拉善是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重点治理区域,仍然是我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的策源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着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和防沙治沙的持久性、艰巨性、反复性。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三北”工程国家战略,接下来,我们将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是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加强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全力阻止乌兰布和沙漠东移入黄“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对黄河阿盟段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大围栏封育、保护天然林草力度,形成纵深推进、前档后拉、全面保护的立体防沙体系,阻止沙漠的东侵,减少黄河输沙量。二是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阻击战。坚持“全面保护、区域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集中现有各项重点工程,对三大沙漠及周边地区,全面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飞播治沙林带,建立林草结合的防沙治沙体系;对城镇、小区和绿洲农业开发区,在保护好周边天然林草植被的前提下,大力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全力构筑阿拉善西部(额济纳居延绿洲生态防线)、中部(西起阿右旗阿拉腾朝格,东至阿左旗银根、图克木的天然灌草绿色植被带)、东部(北起阿左旗敖伦布拉格,南至超格图呼热、腾格里一线的天然、人工乔灌木绿色植被带)三大生态防线。实现林草资源提质增效、提标扩面,形成大型稳定的锁边林草治沙带。三是全面抓好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等区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确保沙源不扩散。对贺兰山和额济纳两大林区,通过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全面退牧禁牧,进一步促进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在林草植被退化、土地沙化严重区域和三大沙漠腹地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施封禁保护,建立“生态无人区”,对以梭梭等为主的天然灌木林区实施退牧还林(草)工程,压缩草原畜牧业,加大保护力度,使天然林草植被尽快得到恢复。
[解读] 访谈 行风热线采访——关于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你想了解的在这里
行风热线——关于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你想了解的在这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