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高新区动态】民族团结结硕果 乡村振兴谱新篇——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基层嘎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原阿左旗乌斯太镇境内,是阿拉善盟首屈一指的重要工业基地。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地也带动了乌斯太镇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依托工业园区产业优势,乌斯太镇所属基层嘎查及各族农牧民群众紧紧团结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周围,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不断发展和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全盟少有的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嘎查集体

高新区乌斯太镇下辖乌兰毛道和巴音敖包两个基层嘎查,现有农牧民187户657人,通过搬迁安置转移转产609人,城镇化率达99.8%,是一个由汉、蒙、回等多民族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盟最早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地区。乌兰毛道嘎查成立于1958年,占地面积209平方公里,现有农牧民83户321人,其中,汉族104人,蒙古族100人,回族117人,少数民族占嘎查总人口的68%;巴音敖包嘎查由原“巴音敖包”和“哈夏图”两个嘎查合并于2001年成立,占地面积1600平方公里,共有科泊尔、苏海图、苏吉滩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牧民104户336人,其中,汉族116人,蒙古族197人,回族23人,少数民族占嘎查总人口的66%。两个嘎查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均在嘎查总人口的2/3以上,是全盟少有的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基层嘎查集体。多年来,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的各族农牧民群众牢记总书记“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重要思想,结合嘎查实际,达成了“唯有民族团结,才是最好的出路”的共识,牢固树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质增效,闯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路。2020年,乌兰毛道嘎查荣获“阿拉善盟第十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选好嘎查“两委”班子充分彰显“头雁效应”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乡村振兴、推进村民致富,关键靠人,核心在基层组织,选好配齐一个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嘎查“两委”班子,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新区乌斯太镇着力加强嘎查“两委”班子建设和组织管理,突出“双好双强”标准,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采取配强驻村第一书记、选优嘎查后备干部、选派优秀选调生等三项措施,重点解决嘎查“两委”班子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高、组织架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按照“党员带头谋发展、能人引领助发展、全民一起共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村民自治选举,配齐配强了两个嘎查的“两委”班子。乌兰毛道嘎查换届后“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少数民族4人,分别配备驻村第一书记和选调生各1人;巴音敖包嘎查换届后“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少数民族3人,分别配备驻村第一书记和选调生各1人。值得一提的是,乌兰毛道嘎查回族村民居多,但书记兼嘎查长却是蒙古族,巴音敖包嘎查蒙古族村民居多,但书记兼嘎查长却是回族。就这样,每个嘎查的“领头羊”全由村民根据本嘎查发展需要而自发选举产生。多少年来,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产生活中,嘎查各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民族区分,亲如一家人,他们自觉秉持“民族大团结”精神,坚决摒弃有些地区存在的家族、宗派、团伙等民族狭隘思想,他们选举出的,是在自己心目中认为真正能够带领大家增收致富的名副其实的“带头人”。与此相对应,嘎查历任的书记和嘎查长,不论自己是哪个民族,都一门心思把全体嘎查农牧民放在心上,始终以推进嘎查发展为己任。在群众信任和“两委”带领的双重作用下,嘎查集体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嘎查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基层党建引领。到目前为止,两个嘎查党支部共有党员52人,其中,乌兰毛道嘎查党支部党员17人,汉族党员7人,蒙古族党员5人,回族党员5人,党员平均年龄50岁;巴音敖包嘎查党支部党员35人,汉族党员8人,蒙古族党员23人,回族党员4人,党员平均年龄49岁。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和谐发展,嘎查集体始终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切实做好“党建+”这篇大文章,将党的建设、基层治理、集体经济、民族团结等各项工作相融合,逐步构建起以党建引领为主导的运行格局,用心画好基层管理最大“同心圆”。在“党建+服务群众”方面,嘎查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组织管理,加强日常教育,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群众能力;组建支部“暖心帮扶”小组,党员带头帮扶有困难的农牧民,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疫情期间设立“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冲在前、挺在先,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基层治理”方面,持续完善“党支部+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的治理模式,着力做好矛盾调解、建言献策、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探索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并将其固化形成制度纳入村民自治体系,不仅强化了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效能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增强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在“党建+集体经济”方面,通过探索推行“党建+合作社”“合作社+集体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嘎查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了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步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相互融合,在完成嘎查集体经济清零递增目标的基础上,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农牧民分红;创新实施“党支部引领+公司式运营+股份制合作”模式,两个嘎查依据相关政策先后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挂牌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大量吸纳嘎查农牧民为股民,实行折股量化分红,取得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的“三变”成果。在“党建+民族团结”方面,党支部积极动员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党组织,参与嘎查日常管理和长远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占比在逐步提高;党支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如既往打好各民族相亲相爱的“亲情牌”、相互扶持的“发展牌”,始终把党员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组织推动、产业支撑、抱团发展的共同致富之路。

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金钥匙。乡村振兴也好,农牧民致富也罢,归根结底在发展。为此,两个嘎查坚持以发展和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为抓手,分别从各自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想办法、上项目、找出路,使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观两个嘎查集体经济的发展措施,最关键的是“合作”二字,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最终实现了嘎查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首先,两个嘎查在2017年分别成立了乌兰毛道新牧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巴音敖包众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依托高新区工业发展的大平台,承接园区绿化养护、一事一议等工程项目,目前高新区大部分园林绿化养护项目由合作社承揽,使嘎查集体收入得以快速增长,2019—2021年农牧民累计分红超过260万元,合作社持股社员累积每股分红金额达19250元,三年实现了分红翻番,嘎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其次,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分别于2019年、2020年相继成立了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折股量化总股本1771万元(乌兰毛道嘎查921万元,巴音敖包嘎查850万元),其中,嘎查集体占股30%,农牧民占股70%,利用经济合作社的资产和股金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农牧民以持股股民的身份实现分红;再次,积极整合资源,两个嘎查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出资在巴音敖包工业园区建成临时休闲广场1处,建设出租房屋26间,打造了巴音敖包工业园区首个集餐饮、超市、休憩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广场,三年累计获取租金收益146万元。除此之外,乌兰毛道嘎查还先后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建设了30座日光温棚和6座养殖牛棚,其中,14座温棚外包乌海市企业经营,16座温棚由嘎查农牧民自行申请种植瓜果蔬菜,以产业开发带动农牧民创业增收。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两个嘎查对后续发展做出了进一步规划:一是在巴音敖包现有商业广场临时项目的基础上,2022年计划再投资2000万元,建设巴音敖包商业广场永久性项目,助推嘎查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二是开工新建了1万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项目,拟创建盟级家庭农牧场1家,旗区级家庭农牧场4家,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三是利用争取到的移民后扶资金290万元,通过购置商品房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并将125万元扶持发展嘎查集体经济配套资金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按照入股额的8%实行保底分红。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生产经营实践,高新区乌斯太镇所辖两个嘎查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9年各达8万元以上,2020年增长至20万元以上,2021年突破50万元,2022年每个嘎查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80万元以上,嘎查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大关已不再会是梦想。

在物质财富逐年积累、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同时,嘎查“两委”注重以文化发展引领民族团结,不断丰富嘎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筑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家园。一是开展一年一度的农牧区敖包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3月21日是敖包祭祀日,嘎查农牧民齐聚在位于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的“肯特梭梭敖包”前举行祭祀活动,2020年,高新区乌斯太镇“梭梭建筑搭建技艺”、“查干淖尔圣泉祭祀”和“肯特梭梭敖包祭祀”3个项目成功入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肯特梭梭敖包”是世界上最大的梭梭敖包;二是成立嘎查“瀚海骆驼舞蹈队”,舞蹈队队员由12个不同民族的30余名女性组成,2018年,身穿民族特色服装的“瀚海骆驼舞蹈队”凭借一支《萨吾尔登》民族舞蹈,在全国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三是建立嘎查图书室,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嘎查办公楼新建的图书室是两个嘎查共有共用的“草原书屋”,现存图书2600余册,供农牧民们群众免费借阅,现存图书中,有从小出生在巴音敖包嘎查的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乌伦赛同志捐赠的个人藏书400余册;四是在经常使用的嘎查会议室精心布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元素,在两个嘎查共管共用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两幅醒目的少数民族刺绣作品,起因是在嘎查搬迁新办公楼时,由一名回族农牧民比照革命年代人民群众为党绣红旗的心愿提议,组织嘎查的巧娘们一起加班加点赶制而成,表达了嘎查群众“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五是积极打造供居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嘎查活动室,面向居民免费开放,大家可以来活动室排练舞蹈、唱歌、练习马头琴乐器等,解决了由60多人组成的嘎查“俏夕阳”舞蹈队排练节目所需场地问题,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六是经常性开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交流交融,比如,嘎查每年举办的“邻里和睦百家宴”活动就非常受人青睐,因为这个活动把嘎查全体居民组织在一起聚餐,但饭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每家每户亲手制作端来供大家品尝的,人们感受的就是那份各族群众同坐一张桌、同吃一顿饭,“欢聚一堂话友情、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浓浓乡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催生了嘎查发展,民族团结推动了乡村振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依托高新区工业经济的强大动能,高新区乌斯太镇所属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的各项事业发展已毫无悬念地走在了全盟前列,2019年8月,乌斯太镇成功获批自治区首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当前,按照自治区和盟委、行署的改革要求,阿拉善高新区与乌斯太镇已全面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机构体制的大融合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民族团结大融合,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将迎来从农牧区嘎查向城镇嘎查的历史性转变,实现历史性跨越。未来,高新区各族干部群众将接续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奏响新的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曲,竭力推动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建市目标早日变为现实。

信息来源:基层党建办
首页
>专题栏目>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高新区动态】民族团结结硕果 乡村振兴谱新篇——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基层嘎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原阿左旗乌斯太镇境内,是阿拉善盟首屈一指的重要工业基地。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地也带动了乌斯太镇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依托工业园区产业优势,乌斯太镇所属基层嘎查及各族农牧民群众紧紧团结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周围,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不断发展和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全盟少有的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嘎查集体

高新区乌斯太镇下辖乌兰毛道和巴音敖包两个基层嘎查,现有农牧民187户657人,通过搬迁安置转移转产609人,城镇化率达99.8%,是一个由汉、蒙、回等多民族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盟最早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地区。乌兰毛道嘎查成立于1958年,占地面积209平方公里,现有农牧民83户321人,其中,汉族104人,蒙古族100人,回族117人,少数民族占嘎查总人口的68%;巴音敖包嘎查由原“巴音敖包”和“哈夏图”两个嘎查合并于2001年成立,占地面积1600平方公里,共有科泊尔、苏海图、苏吉滩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牧民104户336人,其中,汉族116人,蒙古族197人,回族23人,少数民族占嘎查总人口的66%。两个嘎查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均在嘎查总人口的2/3以上,是全盟少有的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基层嘎查集体。多年来,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的各族农牧民群众牢记总书记“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重要思想,结合嘎查实际,达成了“唯有民族团结,才是最好的出路”的共识,牢固树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质增效,闯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路。2020年,乌兰毛道嘎查荣获“阿拉善盟第十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选好嘎查“两委”班子充分彰显“头雁效应”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乡村振兴、推进村民致富,关键靠人,核心在基层组织,选好配齐一个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嘎查“两委”班子,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新区乌斯太镇着力加强嘎查“两委”班子建设和组织管理,突出“双好双强”标准,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采取配强驻村第一书记、选优嘎查后备干部、选派优秀选调生等三项措施,重点解决嘎查“两委”班子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高、组织架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按照“党员带头谋发展、能人引领助发展、全民一起共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村民自治选举,配齐配强了两个嘎查的“两委”班子。乌兰毛道嘎查换届后“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少数民族4人,分别配备驻村第一书记和选调生各1人;巴音敖包嘎查换届后“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少数民族3人,分别配备驻村第一书记和选调生各1人。值得一提的是,乌兰毛道嘎查回族村民居多,但书记兼嘎查长却是蒙古族,巴音敖包嘎查蒙古族村民居多,但书记兼嘎查长却是回族。就这样,每个嘎查的“领头羊”全由村民根据本嘎查发展需要而自发选举产生。多少年来,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产生活中,嘎查各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民族区分,亲如一家人,他们自觉秉持“民族大团结”精神,坚决摒弃有些地区存在的家族、宗派、团伙等民族狭隘思想,他们选举出的,是在自己心目中认为真正能够带领大家增收致富的名副其实的“带头人”。与此相对应,嘎查历任的书记和嘎查长,不论自己是哪个民族,都一门心思把全体嘎查农牧民放在心上,始终以推进嘎查发展为己任。在群众信任和“两委”带领的双重作用下,嘎查集体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嘎查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基层党建引领。到目前为止,两个嘎查党支部共有党员52人,其中,乌兰毛道嘎查党支部党员17人,汉族党员7人,蒙古族党员5人,回族党员5人,党员平均年龄50岁;巴音敖包嘎查党支部党员35人,汉族党员8人,蒙古族党员23人,回族党员4人,党员平均年龄49岁。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和谐发展,嘎查集体始终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切实做好“党建+”这篇大文章,将党的建设、基层治理、集体经济、民族团结等各项工作相融合,逐步构建起以党建引领为主导的运行格局,用心画好基层管理最大“同心圆”。在“党建+服务群众”方面,嘎查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组织管理,加强日常教育,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群众能力;组建支部“暖心帮扶”小组,党员带头帮扶有困难的农牧民,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疫情期间设立“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冲在前、挺在先,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基层治理”方面,持续完善“党支部+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的治理模式,着力做好矛盾调解、建言献策、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探索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并将其固化形成制度纳入村民自治体系,不仅强化了农牧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效能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增强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在“党建+集体经济”方面,通过探索推行“党建+合作社”“合作社+集体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嘎查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了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同步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相互融合,在完成嘎查集体经济清零递增目标的基础上,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农牧民分红;创新实施“党支部引领+公司式运营+股份制合作”模式,两个嘎查依据相关政策先后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挂牌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大量吸纳嘎查农牧民为股民,实行折股量化分红,取得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的“三变”成果。在“党建+民族团结”方面,党支部积极动员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党组织,参与嘎查日常管理和长远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占比在逐步提高;党支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如既往打好各民族相亲相爱的“亲情牌”、相互扶持的“发展牌”,始终把党员和群众拧成一股绳,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组织推动、产业支撑、抱团发展的共同致富之路。

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金钥匙。乡村振兴也好,农牧民致富也罢,归根结底在发展。为此,两个嘎查坚持以发展和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为抓手,分别从各自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想办法、上项目、找出路,使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观两个嘎查集体经济的发展措施,最关键的是“合作”二字,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最终实现了嘎查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首先,两个嘎查在2017年分别成立了乌兰毛道新牧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巴音敖包众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依托高新区工业发展的大平台,承接园区绿化养护、一事一议等工程项目,目前高新区大部分园林绿化养护项目由合作社承揽,使嘎查集体收入得以快速增长,2019—2021年农牧民累计分红超过260万元,合作社持股社员累积每股分红金额达19250元,三年实现了分红翻番,嘎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其次,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分别于2019年、2020年相继成立了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折股量化总股本1771万元(乌兰毛道嘎查921万元,巴音敖包嘎查850万元),其中,嘎查集体占股30%,农牧民占股70%,利用经济合作社的资产和股金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农牧民以持股股民的身份实现分红;再次,积极整合资源,两个嘎查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出资在巴音敖包工业园区建成临时休闲广场1处,建设出租房屋26间,打造了巴音敖包工业园区首个集餐饮、超市、休憩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广场,三年累计获取租金收益146万元。除此之外,乌兰毛道嘎查还先后利用移民后扶资金建设了30座日光温棚和6座养殖牛棚,其中,14座温棚外包乌海市企业经营,16座温棚由嘎查农牧民自行申请种植瓜果蔬菜,以产业开发带动农牧民创业增收。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两个嘎查对后续发展做出了进一步规划:一是在巴音敖包现有商业广场临时项目的基础上,2022年计划再投资2000万元,建设巴音敖包商业广场永久性项目,助推嘎查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二是开工新建了1万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项目,拟创建盟级家庭农牧场1家,旗区级家庭农牧场4家,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三是利用争取到的移民后扶资金290万元,通过购置商品房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并将125万元扶持发展嘎查集体经济配套资金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按照入股额的8%实行保底分红。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生产经营实践,高新区乌斯太镇所辖两个嘎查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9年各达8万元以上,2020年增长至20万元以上,2021年突破50万元,2022年每个嘎查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80万元以上,嘎查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大关已不再会是梦想。

在物质财富逐年积累、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同时,嘎查“两委”注重以文化发展引领民族团结,不断丰富嘎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筑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家园。一是开展一年一度的农牧区敖包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3月21日是敖包祭祀日,嘎查农牧民齐聚在位于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的“肯特梭梭敖包”前举行祭祀活动,2020年,高新区乌斯太镇“梭梭建筑搭建技艺”、“查干淖尔圣泉祭祀”和“肯特梭梭敖包祭祀”3个项目成功入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肯特梭梭敖包”是世界上最大的梭梭敖包;二是成立嘎查“瀚海骆驼舞蹈队”,舞蹈队队员由12个不同民族的30余名女性组成,2018年,身穿民族特色服装的“瀚海骆驼舞蹈队”凭借一支《萨吾尔登》民族舞蹈,在全国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三是建立嘎查图书室,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嘎查办公楼新建的图书室是两个嘎查共有共用的“草原书屋”,现存图书2600余册,供农牧民们群众免费借阅,现存图书中,有从小出生在巴音敖包嘎查的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乌伦赛同志捐赠的个人藏书400余册;四是在经常使用的嘎查会议室精心布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元素,在两个嘎查共管共用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两幅醒目的少数民族刺绣作品,起因是在嘎查搬迁新办公楼时,由一名回族农牧民比照革命年代人民群众为党绣红旗的心愿提议,组织嘎查的巧娘们一起加班加点赶制而成,表达了嘎查群众“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五是积极打造供居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嘎查活动室,面向居民免费开放,大家可以来活动室排练舞蹈、唱歌、练习马头琴乐器等,解决了由60多人组成的嘎查“俏夕阳”舞蹈队排练节目所需场地问题,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六是经常性开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交流交融,比如,嘎查每年举办的“邻里和睦百家宴”活动就非常受人青睐,因为这个活动把嘎查全体居民组织在一起聚餐,但饭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每家每户亲手制作端来供大家品尝的,人们感受的就是那份各族群众同坐一张桌、同吃一顿饭,“欢聚一堂话友情、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浓浓乡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催生了嘎查发展,民族团结推动了乡村振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依托高新区工业经济的强大动能,高新区乌斯太镇所属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的各项事业发展已毫无悬念地走在了全盟前列,2019年8月,乌斯太镇成功获批自治区首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当前,按照自治区和盟委、行署的改革要求,阿拉善高新区与乌斯太镇已全面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机构体制的大融合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民族团结大融合,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乌兰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将迎来从农牧区嘎查向城镇嘎查的历史性转变,实现历史性跨越。未来,高新区各族干部群众将接续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奏响新的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曲,竭力推动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建市目标早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