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治理成效

额济纳旗地处内蒙古最西部,多年平均降水37毫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也是额济纳唯一的地表水补给来源,依靠其繁衍的额济纳绿洲,既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道生态屏障,也是额济纳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稳固的重要依托,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黑河水的断续,与额济纳的兴衰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整个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一、基本情况

历史上黑河额济纳段水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建国初期,基本是常年流水,年入旗水量在10亿立方米左右,额济纳河下游东、西居延海这对姊妹湖堪称“大漠双璧”。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快速膨胀,黑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流域一度爆发严重生态危机。黑河下游河道断流时间发展至1999年的270多天,尾闾西、东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枯竭,沙漠生长的唯一乔木树种胡杨在下游分布面积锐减6成以上,与此同时沙漠面积陡增68%。每年春季沙尘肆虐遮天蔽日,草不发、树不绿,一片萧条景象,更可怕的是,黑河断流带来的生态恶果并不局限于额济纳绿洲。2000年初,我国北方地区连续8次遭受大规模沙尘暴袭击,影响涉及国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当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专题片《沙起额济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额济纳成为我国生态恶化的典型。

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额济纳地区急剧恶化的生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时任总理朱镕基同志的关切和直接领导下,2000年8月21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正式启动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第九十四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黑河流域治理问题。会上,朱镕基总理强调:“保护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不仅是对当地的保护,也是对内蒙古、甘肃的保护,同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意义也很重大,让我们早日看到居延海像历史资料片中那样波涛汹涌”。同年8月,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002年7月黑河水流入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2003年实现国务院确定的三年分水目标; 2004年黑河水量调度由应急转为常规、由半年转为全年;2008年由常规调度转向生态水量调度并延续至今。通过黑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与合理配置,黑河水孜孜不倦地浸润着屹立千年的大漠胡杨,源源不断地注入碧波荡漾的东居延海,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止,沿河地下水整体呈现缓慢抬升趋势,区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从根本上扭转了额济纳滑向“生态不可恢复地区”的恶劣趋势,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22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水利部、黄委的有力指导下,在流域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额济纳旗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及水利部批复的黑河干流年度水量调度方案,始终铭记“生态是额济纳的生命,黑河是额济纳的血脉”这一根本观点,将用好弥足珍贵的黑河水、护好额济纳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工作举措和责任落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积极采取“集中调水、分区轮灌”等切实有效的办法,努力扩大草场灌溉面积、延长河道浸润时间、范围,有效补充沿河区域地下水,推动额济纳旗绿洲生态持续好转。自2000年国家实施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黑河水进入额济纳旗的水量明显增加,达到148.96亿立方米以上,年均流量保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尤其“十三五”期间,年均来水量达9.8亿立方米,年均灌溉天然林草地达100万亩以上。河道断流天数由之前的平均250天减少到55天,其中:2017年累计来水量10.71亿立方米,创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历史最大值,年度断流天数仅为12天,为有资料记载以来最少;连续四五十年未得到灌溉的绿洲边缘地区得到有效浸润,濒临消失的植被和草场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在黑河水的滋润下,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绿洲面积增加了近200平方公里,达3528平方公里,胡杨林由39万亩增长到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89%提高至4.3%,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7%提高至10%,草场植被盖度较分水前提高了18.3%,植株高度平均增长了4.63厘米。

东居延海累计调水11.4亿立方米,连续18年保持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42平方公里左右。东居延海湿地面积约58平方公里、林草面积恢复约10万亩,区域内分布植物29科133种,芦苇等水生植被面积已由2004年的不足1000亩增加至30000亩左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芦苇面积增加了16倍。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各类野生动物已达125种,湿地的鸟类已由2010年的14种增加至133种,高峰期候鸟数量达10万余只,其中有黑鹳、遗鸥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0种(Ⅰ级12种,Ⅱ级28种),国家“三有”鸟类93种。火烈鸟、遗鸥、白尾海雕、玉带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陆续在这里“落户歇脚”,尽显生态之美,成为了央视主流媒体报道的焦点。2017年6月,阿盟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致信朱镕基,汇报居延海实施生态调水以来发生的变化,朱镕基十分欣慰并回信写道:“小小居延海令人感慨系之,人一辈子能干几件能令老百姓真正得益的事,真是不容易,感谢阿拉善的同志们。”

黑河调水不仅改善了额济纳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生态旅游业和边贸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国防安全、边疆稳定。近年来,额济纳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不动摇,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来培育,逐步调整产业结构,额济纳人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特别是2019年,接待游客突破8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78亿元,农牧民累计获得旅游门票收益达1877万元。额济纳日益好转的生态同时也助力着祖国的航天事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就坐落在额济纳境内。1958年,额济纳把最好的宝日乌拉草场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留下了“三易旗府”的佳话,如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神舟飞天,天宫逐梦,苍穹星海映照绿色黑河。

三、近年来黑河调水宣传报道情况

我旗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中央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7年积极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组成的“黑河调水生态行”采访组采访报道黑河流域调水成效和额济纳生态恢复成果。同年在水利部组织的“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评选活动中,额济纳河作为全国唯一入围的旗县级河流,荣获优秀组织奖。

2018年,《人民日报》报道“调水十八年—戈壁现碧波—居延海回来了”,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报道额济纳绿洲与生态恢复的巨大变化。

2019年,为庆祝黑河统一调度20年,协同黄委黑河流域管理局出版《筑梦黑河》电视纪录片、《画意黑河》画册、《见证黑河》图书,全面深刻反映了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量调度奋斗历程,并配合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专题片《复活的居延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评;黄委会在郑州召开了黑河流域生态修复及黑河生态调度20年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取得的成就,为保护治理黑河建言献策;水利部在山东东营组织召开江河水流域水资源管理现场会,现场播放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20年专题片,并就黑河水量统一调度成功经验面向全国进行总结推广。

202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居延海 漾清波”,充分肯定了生态调水实施以来东居延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的巨大变化,水量调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年,为营造讲述好额济纳绿洲生态保护的生动故事提供可靠平台和支撑,我旗将东居延海游客中心,改造成为居延海生态建设展览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全面深刻展示了黑河流域额济纳段历史文化、生态变迁、治理历程、治理成效和时代意义等内容,现已成为我旗重要的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国防安全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202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13版刊发头题文章《黑河生态水量调度不断深入东居延海连续17年不干涸》,充分肯定了生态调水实施以来东居延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的巨大变化。

2022年5月26日,新华社刊发专题报道《居延海上活水来——黑河分水二十年新观察》,全面深刻的报道了进入新时代,黑河流域于“变”中求“生”,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工作历程。

四、黑河水量调度工作面临的形势

黑河生态水量调度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8年不干涸,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黑河生态本底仍然十分薄弱,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中游灌溉用水与下游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流域管理手段单一。水资源是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生命线,一旦遇上连续枯水年份和特殊恶劣天气,“沙起额济纳”的历史将可能会重演,这与建设幸福黑河、支撑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黑河流域生态治理之路仍任重道远。

(一)黑河转入枯水期概率增大,存在生态环境退化的风险。自2005年以来黑河流域连续出现16年丰水,转入枯水期的概率增大,由于近年来黑河上游来水偏丰,最大限度满足了流域各方的用水需求,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用水矛盾。一旦来水偏枯,特别是出现连续枯水,中下游水事矛盾将突显,恢复额济纳绿洲生态与保持居延海不干涸恐难做到两全。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黑河流域额济纳段连续3年断流天数在100天左右,对比2018年、2019年断流天数仅为22天、33天,当前面临的形势已较为严峻。同时,因补给不足,东西河沿线西居延海(小海子)、沫浓湖、夏拉淖尔水库、天鹅湖(北湖)等多处湖泊湿地相继干涸,局部地区生态呈现退化趋势,沙尘天气达50余次,较2021年同期增加近20余次。由此可初步判定,2022年黑河可能会出现平水年甚至枯水年,根据水文部门测报,东居延海现有水域面积40.8平方公里,蓄水量0.6亿立方米,后期如无水注入,也将存在干涸风险,额济纳绿洲面积退化风险持续升高,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二)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缺乏规划引领,各项工作推进举步维艰。《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安排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已于2010年全部建设完成,近十多年来,黑河流域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因缺乏规划依据,举步维艰,实施工程效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拓展,难以满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是额济纳旗境内已建成的工程不仅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往往受到短时间、大流量下泄及洪峰、冰凌的威胁,因无专项维修养护经费,85%以上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

(三)中游张掖地区灌溉面积扩大,用水增加,影响调水措施的执行。根据相关资料,中游张掖地区现有灌溉面积500万亩(张掖市刚刚公布的国土三调数据)以上,2021年,张掖市新发展戈壁农业14.4万亩,今年,受国际环境影响,根据农业农村部安排,张掖市一方面增加灌溉面积,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导致用水量增加,农业灌溉用水时间与黑河调水时间存在叠加,在流域实行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时,易与农民发生矛盾,影响调水措施的执行,进而影响下泄水量。

五、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大协调对接力度,积极争取水量调度指标。面对调度关键期出现高温干旱、河道断流等严重困境,由一把手带队多次赴积极向黄委黑河流域管理局汇报下游旱情,加强中游地区与有关部门所沟通协商,落实调水方案,并积极协调自治区水利厅、盟水务局等相关部门派专人与黑河流域管理局、张掖水务局一并赴中游引水口门进行闭口期全程监督检查,有力提高水量调度执行效率。

(二)及时调整水资源配置目标,全力做好实时调度工作。适时优化调整下游调度目标和水资源配置重点保障对象,着力提高水资源调度过程管控水平。2020年以来,额济纳旗河道干涸及突发流域性高温干旱,河道损失大、输水效率低,对调度十分不利。我旗及时与流域管理机构科学分析预估,黑河下泄流量演进过程和水量损失,把优先向东居延海输水及绿洲核心区调整为重点保障,有效杜绝了水资源在宽浅散乱河道的蒸发渗漏,使有限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紧紧抓住上中游地区有效降水将减少农业引水量的有利时机,利用东干渠及东河主河道,全力向下游东居延海输水,并使得绿洲核心区得到有效灌溉。

(三)凝心聚力,强化宣传引导力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一是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黑河调水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对黑河水资源总量短缺,难以保障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现状和黑河丰水转枯后对额济纳绿洲的危害进行深入宣传教育,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二是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把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细化分水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根据黑河下泄水量变化和绿洲不同植被生长需水规律特点,合理配置东、西河及其支流生态水量,优先保障绿洲核心区生态用水,坚决杜绝不符合来水实际的灌溉需求,大力推进黑河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切实巩固好额济纳绿洲生态保护成果。

(四)抢抓机遇,上下联动,积极推动黑河二期规划早日实施。一是积极推动黑河治理二期规划立项实施,近年来,自治区、盟级层面进一步了加大与水利部、黄委、黑河局等部门协调对接力度,积极推动《黑河流域综合规划》早日修编批复,立项实施。同时,我旗通过积极跑上对接,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高度重视,2020年水利部要求黄河水利委员启动编制《打造黑河治理升级版实施方案》,目前该方案已水利部水规总院专家审核,正在修改完善中。二是通过全国、自治区等人大代表,多层面推动《黑河流域管理条例》立法程序启动,希望黑河流域管理早日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根本上解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流域管理法治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五)大力开展黑河重大基础研究,构建精细化水量调度模型。充分发挥黑河额济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和纽带作用,不断深化与黄委黑河流域管理局的合作力度。一是投入资金180万元,大力推进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及生态恢复目标研究工作,全面评估近20年额济纳绿洲恢复的效果及提升潜力。二是开展《黑河东居延海水生生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工作,该研究项目已列入阿拉善盟科技计划,已完成工作大纲,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正在进行基础数据收集;三是以《基于遥感的东居延海水质参数反演及富营养化评价》、《黑河东居延海淤积变化及趋势研究》等研究项目,积极申报阿拉善盟科技计划和“科技兴蒙”行动,现已通过盟科技局组织专家审查,正在审核批复中。


信息来源:额济纳旗水务局
首页
>要闻动态>部门动态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治理成效

额济纳旗地处内蒙古最西部,多年平均降水37毫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也是额济纳唯一的地表水补给来源,依靠其繁衍的额济纳绿洲,既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道生态屏障,也是额济纳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稳固的重要依托,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黑河水的断续,与额济纳的兴衰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整个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一、基本情况

历史上黑河额济纳段水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建国初期,基本是常年流水,年入旗水量在10亿立方米左右,额济纳河下游东、西居延海这对姊妹湖堪称“大漠双璧”。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快速膨胀,黑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流域一度爆发严重生态危机。黑河下游河道断流时间发展至1999年的270多天,尾闾西、东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枯竭,沙漠生长的唯一乔木树种胡杨在下游分布面积锐减6成以上,与此同时沙漠面积陡增68%。每年春季沙尘肆虐遮天蔽日,草不发、树不绿,一片萧条景象,更可怕的是,黑河断流带来的生态恶果并不局限于额济纳绿洲。2000年初,我国北方地区连续8次遭受大规模沙尘暴袭击,影响涉及国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当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专题片《沙起额济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额济纳成为我国生态恶化的典型。

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额济纳地区急剧恶化的生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时任总理朱镕基同志的关切和直接领导下,2000年8月21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正式启动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第九十四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黑河流域治理问题。会上,朱镕基总理强调:“保护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不仅是对当地的保护,也是对内蒙古、甘肃的保护,同时,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意义也很重大,让我们早日看到居延海像历史资料片中那样波涛汹涌”。同年8月,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002年7月黑河水流入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2003年实现国务院确定的三年分水目标; 2004年黑河水量调度由应急转为常规、由半年转为全年;2008年由常规调度转向生态水量调度并延续至今。通过黑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与合理配置,黑河水孜孜不倦地浸润着屹立千年的大漠胡杨,源源不断地注入碧波荡漾的东居延海,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止,沿河地下水整体呈现缓慢抬升趋势,区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从根本上扭转了额济纳滑向“生态不可恢复地区”的恶劣趋势,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22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水利部、黄委的有力指导下,在流域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额济纳旗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及水利部批复的黑河干流年度水量调度方案,始终铭记“生态是额济纳的生命,黑河是额济纳的血脉”这一根本观点,将用好弥足珍贵的黑河水、护好额济纳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工作举措和责任落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积极采取“集中调水、分区轮灌”等切实有效的办法,努力扩大草场灌溉面积、延长河道浸润时间、范围,有效补充沿河区域地下水,推动额济纳旗绿洲生态持续好转。自2000年国家实施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黑河水进入额济纳旗的水量明显增加,达到148.96亿立方米以上,年均流量保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尤其“十三五”期间,年均来水量达9.8亿立方米,年均灌溉天然林草地达100万亩以上。河道断流天数由之前的平均250天减少到55天,其中:2017年累计来水量10.71亿立方米,创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历史最大值,年度断流天数仅为12天,为有资料记载以来最少;连续四五十年未得到灌溉的绿洲边缘地区得到有效浸润,濒临消失的植被和草场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在黑河水的滋润下,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绿洲面积增加了近200平方公里,达3528平方公里,胡杨林由39万亩增长到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89%提高至4.3%,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7%提高至10%,草场植被盖度较分水前提高了18.3%,植株高度平均增长了4.63厘米。

东居延海累计调水11.4亿立方米,连续18年保持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42平方公里左右。东居延海湿地面积约58平方公里、林草面积恢复约10万亩,区域内分布植物29科133种,芦苇等水生植被面积已由2004年的不足1000亩增加至30000亩左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芦苇面积增加了16倍。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各类野生动物已达125种,湿地的鸟类已由2010年的14种增加至133种,高峰期候鸟数量达10万余只,其中有黑鹳、遗鸥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0种(Ⅰ级12种,Ⅱ级28种),国家“三有”鸟类93种。火烈鸟、遗鸥、白尾海雕、玉带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陆续在这里“落户歇脚”,尽显生态之美,成为了央视主流媒体报道的焦点。2017年6月,阿盟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致信朱镕基,汇报居延海实施生态调水以来发生的变化,朱镕基十分欣慰并回信写道:“小小居延海令人感慨系之,人一辈子能干几件能令老百姓真正得益的事,真是不容易,感谢阿拉善的同志们。”

黑河调水不仅改善了额济纳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生态旅游业和边贸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国防安全、边疆稳定。近年来,额济纳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不动摇,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来培育,逐步调整产业结构,额济纳人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特别是2019年,接待游客突破8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78亿元,农牧民累计获得旅游门票收益达1877万元。额济纳日益好转的生态同时也助力着祖国的航天事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就坐落在额济纳境内。1958年,额济纳把最好的宝日乌拉草场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留下了“三易旗府”的佳话,如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神舟飞天,天宫逐梦,苍穹星海映照绿色黑河。

三、近年来黑河调水宣传报道情况

我旗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中央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7年积极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组成的“黑河调水生态行”采访组采访报道黑河流域调水成效和额济纳生态恢复成果。同年在水利部组织的“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评选活动中,额济纳河作为全国唯一入围的旗县级河流,荣获优秀组织奖。

2018年,《人民日报》报道“调水十八年—戈壁现碧波—居延海回来了”,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报道额济纳绿洲与生态恢复的巨大变化。

2019年,为庆祝黑河统一调度20年,协同黄委黑河流域管理局出版《筑梦黑河》电视纪录片、《画意黑河》画册、《见证黑河》图书,全面深刻反映了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量调度奋斗历程,并配合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专题片《复活的居延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评;黄委会在郑州召开了黑河流域生态修复及黑河生态调度20年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取得的成就,为保护治理黑河建言献策;水利部在山东东营组织召开江河水流域水资源管理现场会,现场播放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20年专题片,并就黑河水量统一调度成功经验面向全国进行总结推广。

202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居延海 漾清波”,充分肯定了生态调水实施以来东居延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的巨大变化,水量调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年,为营造讲述好额济纳绿洲生态保护的生动故事提供可靠平台和支撑,我旗将东居延海游客中心,改造成为居延海生态建设展览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全面深刻展示了黑河流域额济纳段历史文化、生态变迁、治理历程、治理成效和时代意义等内容,现已成为我旗重要的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国防安全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202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13版刊发头题文章《黑河生态水量调度不断深入东居延海连续17年不干涸》,充分肯定了生态调水实施以来东居延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的巨大变化。

2022年5月26日,新华社刊发专题报道《居延海上活水来——黑河分水二十年新观察》,全面深刻的报道了进入新时代,黑河流域于“变”中求“生”,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工作历程。

四、黑河水量调度工作面临的形势

黑河生态水量调度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8年不干涸,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黑河生态本底仍然十分薄弱,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中游灌溉用水与下游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流域管理手段单一。水资源是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生命线,一旦遇上连续枯水年份和特殊恶劣天气,“沙起额济纳”的历史将可能会重演,这与建设幸福黑河、支撑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黑河流域生态治理之路仍任重道远。

(一)黑河转入枯水期概率增大,存在生态环境退化的风险。自2005年以来黑河流域连续出现16年丰水,转入枯水期的概率增大,由于近年来黑河上游来水偏丰,最大限度满足了流域各方的用水需求,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用水矛盾。一旦来水偏枯,特别是出现连续枯水,中下游水事矛盾将突显,恢复额济纳绿洲生态与保持居延海不干涸恐难做到两全。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黑河流域额济纳段连续3年断流天数在100天左右,对比2018年、2019年断流天数仅为22天、33天,当前面临的形势已较为严峻。同时,因补给不足,东西河沿线西居延海(小海子)、沫浓湖、夏拉淖尔水库、天鹅湖(北湖)等多处湖泊湿地相继干涸,局部地区生态呈现退化趋势,沙尘天气达50余次,较2021年同期增加近20余次。由此可初步判定,2022年黑河可能会出现平水年甚至枯水年,根据水文部门测报,东居延海现有水域面积40.8平方公里,蓄水量0.6亿立方米,后期如无水注入,也将存在干涸风险,额济纳绿洲面积退化风险持续升高,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二)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缺乏规划引领,各项工作推进举步维艰。《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安排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已于2010年全部建设完成,近十多年来,黑河流域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因缺乏规划依据,举步维艰,实施工程效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拓展,难以满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是额济纳旗境内已建成的工程不仅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往往受到短时间、大流量下泄及洪峰、冰凌的威胁,因无专项维修养护经费,85%以上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

(三)中游张掖地区灌溉面积扩大,用水增加,影响调水措施的执行。根据相关资料,中游张掖地区现有灌溉面积500万亩(张掖市刚刚公布的国土三调数据)以上,2021年,张掖市新发展戈壁农业14.4万亩,今年,受国际环境影响,根据农业农村部安排,张掖市一方面增加灌溉面积,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导致用水量增加,农业灌溉用水时间与黑河调水时间存在叠加,在流域实行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时,易与农民发生矛盾,影响调水措施的执行,进而影响下泄水量。

五、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大协调对接力度,积极争取水量调度指标。面对调度关键期出现高温干旱、河道断流等严重困境,由一把手带队多次赴积极向黄委黑河流域管理局汇报下游旱情,加强中游地区与有关部门所沟通协商,落实调水方案,并积极协调自治区水利厅、盟水务局等相关部门派专人与黑河流域管理局、张掖水务局一并赴中游引水口门进行闭口期全程监督检查,有力提高水量调度执行效率。

(二)及时调整水资源配置目标,全力做好实时调度工作。适时优化调整下游调度目标和水资源配置重点保障对象,着力提高水资源调度过程管控水平。2020年以来,额济纳旗河道干涸及突发流域性高温干旱,河道损失大、输水效率低,对调度十分不利。我旗及时与流域管理机构科学分析预估,黑河下泄流量演进过程和水量损失,把优先向东居延海输水及绿洲核心区调整为重点保障,有效杜绝了水资源在宽浅散乱河道的蒸发渗漏,使有限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紧紧抓住上中游地区有效降水将减少农业引水量的有利时机,利用东干渠及东河主河道,全力向下游东居延海输水,并使得绿洲核心区得到有效灌溉。

(三)凝心聚力,强化宣传引导力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一是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黑河调水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对黑河水资源总量短缺,难以保障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现状和黑河丰水转枯后对额济纳绿洲的危害进行深入宣传教育,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二是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把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细化分水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根据黑河下泄水量变化和绿洲不同植被生长需水规律特点,合理配置东、西河及其支流生态水量,优先保障绿洲核心区生态用水,坚决杜绝不符合来水实际的灌溉需求,大力推进黑河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切实巩固好额济纳绿洲生态保护成果。

(四)抢抓机遇,上下联动,积极推动黑河二期规划早日实施。一是积极推动黑河治理二期规划立项实施,近年来,自治区、盟级层面进一步了加大与水利部、黄委、黑河局等部门协调对接力度,积极推动《黑河流域综合规划》早日修编批复,立项实施。同时,我旗通过积极跑上对接,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高度重视,2020年水利部要求黄河水利委员启动编制《打造黑河治理升级版实施方案》,目前该方案已水利部水规总院专家审核,正在修改完善中。二是通过全国、自治区等人大代表,多层面推动《黑河流域管理条例》立法程序启动,希望黑河流域管理早日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根本上解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流域管理法治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五)大力开展黑河重大基础研究,构建精细化水量调度模型。充分发挥黑河额济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和纽带作用,不断深化与黄委黑河流域管理局的合作力度。一是投入资金180万元,大力推进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及生态恢复目标研究工作,全面评估近20年额济纳绿洲恢复的效果及提升潜力。二是开展《黑河东居延海水生生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工作,该研究项目已列入阿拉善盟科技计划,已完成工作大纲,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正在进行基础数据收集;三是以《基于遥感的东居延海水质参数反演及富营养化评价》、《黑河东居延海淤积变化及趋势研究》等研究项目,积极申报阿拉善盟科技计划和“科技兴蒙”行动,现已通过盟科技局组织专家审查,正在审核批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