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阿拉善抗疫进行时

援额日记⑤|退役军人不褪色 坚守使命显担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广大退伍军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在抗疫一线的各个岗位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虽然不再穿军装,但退役军人特有的气质在战疫一线尤为亮眼,用忠诚和担当捍卫人民群众安全,用初心和信念筑起防疫坚固堡垒。


乌都木  (工作单位:农牧林水局,入伍时间:2002年,退役时间:2010年)



当我坐在开往额济纳旗的车上看到执勤警察向我们敬礼时,我的内心汹涌澎湃,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军旅、仿佛又听到了铿锵有力的军号声。我既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军人,冲锋在前是我的使命,到达额济纳旗的第一天便接到了防疫任务,要求我们立即赶往各隔离点搭建防疫帐篷,我们果断出击、分工协作、齐心协力,有的组装钢架、有的固定篷布、有的加固角桩。凌晨的额济纳有些寒冷,厚厚的棉衣让我们干起活来显得有些“笨手笨脚”,但防疫任务必须坚决完成。11月2日5:00,当东方泛起一层鱼肚白时,六顶帐篷已在隔离点立了起来,我们也终于可以回去休息了。

回到宾馆我倒头就睡,昏昏沉沉中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我看了看时间现在已经是早晨9点了,微信群里通知我去胡杨小镇隔离点执勤。我立即打包行李,收拾行装,出门集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胡杨小镇隔离点。这里是额济纳旗旅游最好的去处,但是现在却成了重点人员隔离点,在这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每天为隔离人员送餐,配合医务人员做核酸检测和消毒消杀。

“麻烦你能不能给我拿包泡面”“下午送饭的时候能不能给我送一个小份”面对隔离人员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我们都用心解决,每天来来回回,楼上楼下爬几十次,防护服包裹着的衣服被汗水一遍遍的浸湿,防护面屏也蒙上一层厚厚的雾气。夜幕降临,一天中最辛苦的工作又将来临,我们接到任务开始配合医务人员做核酸检测,“您的二维码扫了吗”“请您拉开一点距离”,在忙碌的工作中似乎夜晚也变得短了许多,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又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那日苏  (工作单位:党政综合办公室,入伍时间:2002年,退役时间2006年)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退役军人,我对阿拉善这片热土有着特殊的感情。10月18日,第一次看到额济纳旗发生疫情后,我十分担心,立即给额济纳旗的亲人朋友打了电话、问了情况。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部队不仅磨炼出我刚毅果断的性格,也教会了我很多特殊技能。“但是我去了具体干什么呢?”自己默默的想着。“对了,我以前是汽车兵,开车、搭帐篷没人比我熟练、没人比我经验丰富”。于是我当即报名参加了驰援额济纳旗的志愿服务队,并主动申请再次成为一名光荣的“汽车兵”。

经过八百多公里的长途车程,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了额济纳旗,开了一天的车,全身都快散架了,然而疫情并不给我们休息的时间。凌晨接到命令要求我们到各隔离点搬运物资、搭建帐篷,收到命令当即点火发车,把志愿者们分头送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每天一人一车、周而复始、全天待命,穿行于额济纳旗的大街小巷,手握方向盘与疫情赛跑。没有任务的时候我也把力量投入到抗疫一线,不管是搬物资、搭帐篷、还是清理垃圾、消毒消杀,走到哪儿就干到哪儿,用自己多出的一分力减轻一分抗疫的难度。连日来的紧张工作,让我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和我同屋的乌日根说,晚上我大概在睡梦中也在执行任务吧,连梦话也喊的是“收到,马上出发”……

我是一个兵,不管我是否身在军营、是否身着军装,自始至终我只有一个使命——保家卫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但凡我还能踢得出正步,我必向前冲锋,一往无前!


沈阿龙(工作单位:党政综合办公室,入伍时间:2006年,退役时间:2008年)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额济纳旗这座边陲小镇变得冷冷清清,彻底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看着一批批的医疗队、志愿服务队纷纷前往额济纳,心里甚是感慨,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没能第一时间集结前线,也略感遗憾。

10月29日下午收到单位群里驰援额济纳自愿报名的通知,顿时心潮澎湃第一时间回复,“若有战、召必回、我报名”。很幸运,我被选入盟委派出第四批志愿者队伍,此刻,我将这光荣的任务扛在肩上,无愧于党和部队多年的培养,毅然决然的奔赴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临行前的夜晚,本想借着和儿子视频的机会告诉父母,可开了视频却开不了口,后来给老爸发了个微信。本以为老爸会唠唠叨叨一大堆,没想到只是回复了“哦”,也许是不想给我增添心里负担,但我心里明白他是有多么不舍。

11月1日凌晨6点,示范区干部职工都来送行,当然也包括我媳妇邹旭阳,她也报了名驰援额济纳,后来因为示范区疫情防控工作人手不够,就留在单位。随着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学文一声令下,我们出发了,奔赴800公里外的额济纳。透过车窗看见她转身独自抽泣,不停抹眼泪,我的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但是为了疫情防控,我必须全力以赴,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到达额济纳旗后,迅速安顿,搬卸物资,同时也接到了工作任务,简单吃了两口就投入到了工作中,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干就是一夜,开着卡车搬运分发了上万件物资,早上6点半通知休息,此时的我已经24小时没合眼了,上下眼皮在打架,精疲力竭。

这几天的工作就像在部队时候的紧急集合,不管几点,不管在干什么,接到任务后迅速集合,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这些对我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搭帐篷、转运物资、隔离点执勤等就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战友们陆续都去了隔离点执勤,人越来越少,我内心越发焦虑也想去隔离点。11月5日下午终于接到通知,打包所有行李准备出发胡杨小镇隔离点,这意味着危险程度升级,工作任务也会更重,突然有战友说下雪了,往窗外一看路面已被大雪覆盖。但来不及多想,快速收拾好行李准备发出。

雪后初霁的额济纳天蓝日丽,银装素裹,凌乱的风不时卷起散落的雪吹在脸上,寒意凛冽。换岗到隔离点后,一切工作略感陌生,不知道任务是什么,但由不得犹豫,还是要尽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为隔离人员配备生活物资、配送一日三餐、核对信息、清理垃圾、消毒消杀等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很快便熟悉了工作流程,从穿上防护服那一刻开始,可以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在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必冲锋在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也齐心协力凝聚着强大的中国力量,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在尽最大努力与疫情较量。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再苦再难不放弃,这也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素质,退伍不褪色,危难时刻不怕苦,不怕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坚定信心。目前疫情防控整体向好,长夜终将过去!我们还有很多战友,继续努力、继续加油,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张兆鹏(工作单位:社会事务局,入伍时间:2009年,退役时间:2011年)




军人是什么?体魄强健、铮铮铁骨,有一颗红心,在祖国危难、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这样的“爱国红”会随着退伍而褪色吗?答案是绝不!在我深深热爱着的小城疫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的时刻,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深知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这句铮铮誓言。

10月29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达驰援任务,在看到通知的第一时间,我来不及考虑为我牵肠挂肚的父母,家中可爱的宝贝,毅然决定赶赴抗疫一线,最终我也如愿成为驰援队伍中的一员。

脱不下的军装,丢不掉的军魂,即便是退伍多年,但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品格和素质,勇于冲锋在前,敢于挺身而出。10月31日晚9点多,接到了第二天出征的通知,收拾完简单的行李,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我什么都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但最担心的是我的母亲,看不得的是她的眼泪......

11月1日凌晨4点半起床,简单洗漱后带着行李到管委会院内集合,举行了简短的壮行仪式后,大家迅速登车出发。我当天的任务是驾驶装满抗疫物资的货车,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还要确保抗疫物资安全按时抵达一线。路途遥远,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目的地。办理入住进行短暂休息整顿后,我被告知分配到金色圣殿密接人员隔离点工作,迅速收拾行李,于11月2日凌晨到达工作地点,即刻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

每天早晨,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区,认真的进行全面消杀,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连续多日的消杀工作,肩膀被消毒液箱子勒出一道道的血印。消杀结束后开始给隔离人员分发早餐,测体温并做好登记,并反复叮嘱注意事项。然后发放午餐,收拾餐盒、分类垃圾,再消杀,发放晚餐,收拾餐盒,分类垃圾......楼上楼下不停地跑,每日的工作任务结束后,汗水早已浸湿了衣服,脸上也因穿戴防护用品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我并没有觉得累,看到隔离人员投来理解的目光和温暖的道谢,让我感到深深的慰藉,尤其是看到被隔离的一对小姐妹,由于父母被确诊,十四岁的姐姐带着三岁的妹妹,我不禁想起自己家中可爱的女儿,便给她们送去零食,尽量满足她们的一切生活需求。

有人问我:“去额济纳,你后悔吗,害怕吗?”我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后悔,我也从未感到害怕,这是我人生难忘的经历,是我宝贵的回忆,也是对我极大地考验,在这场“大考”面前,无论疫情怎样肆虐,我也一直坚信:“向阳而生,未来可期”。





信息来源:示范区驰援额济纳旗志愿服务队通讯组
首页>阿拉善抗疫进行时
援额日记⑤|退役军人不褪色 坚守使命显担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广大退伍军人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在抗疫一线的各个岗位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虽然不再穿军装,但退役军人特有的气质在战疫一线尤为亮眼,用忠诚和担当捍卫人民群众安全,用初心和信念筑起防疫坚固堡垒。


乌都木  (工作单位:农牧林水局,入伍时间:2002年,退役时间:2010年)



当我坐在开往额济纳旗的车上看到执勤警察向我们敬礼时,我的内心汹涌澎湃,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军旅、仿佛又听到了铿锵有力的军号声。我既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军人,冲锋在前是我的使命,到达额济纳旗的第一天便接到了防疫任务,要求我们立即赶往各隔离点搭建防疫帐篷,我们果断出击、分工协作、齐心协力,有的组装钢架、有的固定篷布、有的加固角桩。凌晨的额济纳有些寒冷,厚厚的棉衣让我们干起活来显得有些“笨手笨脚”,但防疫任务必须坚决完成。11月2日5:00,当东方泛起一层鱼肚白时,六顶帐篷已在隔离点立了起来,我们也终于可以回去休息了。

回到宾馆我倒头就睡,昏昏沉沉中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我看了看时间现在已经是早晨9点了,微信群里通知我去胡杨小镇隔离点执勤。我立即打包行李,收拾行装,出门集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胡杨小镇隔离点。这里是额济纳旗旅游最好的去处,但是现在却成了重点人员隔离点,在这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每天为隔离人员送餐,配合医务人员做核酸检测和消毒消杀。

“麻烦你能不能给我拿包泡面”“下午送饭的时候能不能给我送一个小份”面对隔离人员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我们都用心解决,每天来来回回,楼上楼下爬几十次,防护服包裹着的衣服被汗水一遍遍的浸湿,防护面屏也蒙上一层厚厚的雾气。夜幕降临,一天中最辛苦的工作又将来临,我们接到任务开始配合医务人员做核酸检测,“您的二维码扫了吗”“请您拉开一点距离”,在忙碌的工作中似乎夜晚也变得短了许多,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又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那日苏  (工作单位:党政综合办公室,入伍时间:2002年,退役时间2006年)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退役军人,我对阿拉善这片热土有着特殊的感情。10月18日,第一次看到额济纳旗发生疫情后,我十分担心,立即给额济纳旗的亲人朋友打了电话、问了情况。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部队不仅磨炼出我刚毅果断的性格,也教会了我很多特殊技能。“但是我去了具体干什么呢?”自己默默的想着。“对了,我以前是汽车兵,开车、搭帐篷没人比我熟练、没人比我经验丰富”。于是我当即报名参加了驰援额济纳旗的志愿服务队,并主动申请再次成为一名光荣的“汽车兵”。

经过八百多公里的长途车程,傍晚时分,终于抵达了额济纳旗,开了一天的车,全身都快散架了,然而疫情并不给我们休息的时间。凌晨接到命令要求我们到各隔离点搬运物资、搭建帐篷,收到命令当即点火发车,把志愿者们分头送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每天一人一车、周而复始、全天待命,穿行于额济纳旗的大街小巷,手握方向盘与疫情赛跑。没有任务的时候我也把力量投入到抗疫一线,不管是搬物资、搭帐篷、还是清理垃圾、消毒消杀,走到哪儿就干到哪儿,用自己多出的一分力减轻一分抗疫的难度。连日来的紧张工作,让我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和我同屋的乌日根说,晚上我大概在睡梦中也在执行任务吧,连梦话也喊的是“收到,马上出发”……

我是一个兵,不管我是否身在军营、是否身着军装,自始至终我只有一个使命——保家卫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但凡我还能踢得出正步,我必向前冲锋,一往无前!


沈阿龙(工作单位:党政综合办公室,入伍时间:2006年,退役时间:2008年)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额济纳旗这座边陲小镇变得冷冷清清,彻底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看着一批批的医疗队、志愿服务队纷纷前往额济纳,心里甚是感慨,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没能第一时间集结前线,也略感遗憾。

10月29日下午收到单位群里驰援额济纳自愿报名的通知,顿时心潮澎湃第一时间回复,“若有战、召必回、我报名”。很幸运,我被选入盟委派出第四批志愿者队伍,此刻,我将这光荣的任务扛在肩上,无愧于党和部队多年的培养,毅然决然的奔赴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临行前的夜晚,本想借着和儿子视频的机会告诉父母,可开了视频却开不了口,后来给老爸发了个微信。本以为老爸会唠唠叨叨一大堆,没想到只是回复了“哦”,也许是不想给我增添心里负担,但我心里明白他是有多么不舍。

11月1日凌晨6点,示范区干部职工都来送行,当然也包括我媳妇邹旭阳,她也报了名驰援额济纳,后来因为示范区疫情防控工作人手不够,就留在单位。随着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田学文一声令下,我们出发了,奔赴800公里外的额济纳。透过车窗看见她转身独自抽泣,不停抹眼泪,我的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但是为了疫情防控,我必须全力以赴,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到达额济纳旗后,迅速安顿,搬卸物资,同时也接到了工作任务,简单吃了两口就投入到了工作中,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干就是一夜,开着卡车搬运分发了上万件物资,早上6点半通知休息,此时的我已经24小时没合眼了,上下眼皮在打架,精疲力竭。

这几天的工作就像在部队时候的紧急集合,不管几点,不管在干什么,接到任务后迅速集合,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这些对我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搭帐篷、转运物资、隔离点执勤等就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战友们陆续都去了隔离点执勤,人越来越少,我内心越发焦虑也想去隔离点。11月5日下午终于接到通知,打包所有行李准备出发胡杨小镇隔离点,这意味着危险程度升级,工作任务也会更重,突然有战友说下雪了,往窗外一看路面已被大雪覆盖。但来不及多想,快速收拾好行李准备发出。

雪后初霁的额济纳天蓝日丽,银装素裹,凌乱的风不时卷起散落的雪吹在脸上,寒意凛冽。换岗到隔离点后,一切工作略感陌生,不知道任务是什么,但由不得犹豫,还是要尽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为隔离人员配备生活物资、配送一日三餐、核对信息、清理垃圾、消毒消杀等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很快便熟悉了工作流程,从穿上防护服那一刻开始,可以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在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必冲锋在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民群众也齐心协力凝聚着强大的中国力量,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在尽最大努力与疫情较量。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再苦再难不放弃,这也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素质,退伍不褪色,危难时刻不怕苦,不怕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坚定信心。目前疫情防控整体向好,长夜终将过去!我们还有很多战友,继续努力、继续加油,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张兆鹏(工作单位:社会事务局,入伍时间:2009年,退役时间:2011年)




军人是什么?体魄强健、铮铮铁骨,有一颗红心,在祖国危难、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这样的“爱国红”会随着退伍而褪色吗?答案是绝不!在我深深热爱着的小城疫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的时刻,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深知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这句铮铮誓言。

10月29日,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达驰援任务,在看到通知的第一时间,我来不及考虑为我牵肠挂肚的父母,家中可爱的宝贝,毅然决定赶赴抗疫一线,最终我也如愿成为驰援队伍中的一员。

脱不下的军装,丢不掉的军魂,即便是退伍多年,但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品格和素质,勇于冲锋在前,敢于挺身而出。10月31日晚9点多,接到了第二天出征的通知,收拾完简单的行李,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我什么都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但最担心的是我的母亲,看不得的是她的眼泪......

11月1日凌晨4点半起床,简单洗漱后带着行李到管委会院内集合,举行了简短的壮行仪式后,大家迅速登车出发。我当天的任务是驾驶装满抗疫物资的货车,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还要确保抗疫物资安全按时抵达一线。路途遥远,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目的地。办理入住进行短暂休息整顿后,我被告知分配到金色圣殿密接人员隔离点工作,迅速收拾行李,于11月2日凌晨到达工作地点,即刻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

每天早晨,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区,认真的进行全面消杀,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连续多日的消杀工作,肩膀被消毒液箱子勒出一道道的血印。消杀结束后开始给隔离人员分发早餐,测体温并做好登记,并反复叮嘱注意事项。然后发放午餐,收拾餐盒、分类垃圾,再消杀,发放晚餐,收拾餐盒,分类垃圾......楼上楼下不停地跑,每日的工作任务结束后,汗水早已浸湿了衣服,脸上也因穿戴防护用品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我并没有觉得累,看到隔离人员投来理解的目光和温暖的道谢,让我感到深深的慰藉,尤其是看到被隔离的一对小姐妹,由于父母被确诊,十四岁的姐姐带着三岁的妹妹,我不禁想起自己家中可爱的女儿,便给她们送去零食,尽量满足她们的一切生活需求。

有人问我:“去额济纳,你后悔吗,害怕吗?”我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后悔,我也从未感到害怕,这是我人生难忘的经历,是我宝贵的回忆,也是对我极大地考验,在这场“大考”面前,无论疫情怎样肆虐,我也一直坚信:“向阳而生,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