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优化营商环境 > 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

​阿盟市场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出实招见实效

  近几年来,阿盟市场监管局紧密结合职能职责实际,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营商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全盟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一是全面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由226项减少到32项,减幅超过85%,通过履行“双告知”职责,实现与各部门共享信息。二是实施企业住所登记改革。放开企业住所要求,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三是推进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取消企业名称冠以“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注册资本限制,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许可事项,实现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报。四是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历经多次改革整合,目前已实现“三十二证合一”,截至7月底全盟累计发放“三十二证合一”营业执照18548户。五是牵头实施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综合改革。2018年8月开始,实现工商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六是全面推进无纸全程电子化及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改革。2018年10月底全程电子化系统已覆盖至所有市场主体和全部业务类型。截至7月底,累计网上办理名称自主申报4483户,网上设立登记企业2517户。七是稳步推进市场退出改革。2019年7月开始,简易注销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至20天,取消了清算组备案通知书、报纸公告样张等申请材料,已有1075户企业完成简易注销。八是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2018年11月起对第一批106项涉企审批事项实施改革,实现“照后减证”。九是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顺利实现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十是优化审批服务。营业执照种类由15种减少为8种,配套材料文书进一步精简。今年向旗区下放9项行政权力,有效解决审批不够便捷问题。疫情期间审批服务不停摆,通过“零见面”办理、延长许可期限、启动应急审批、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告知和先证后查等手段持续服务市场主体。探索推进政银战略合作。与6家银行实施政银战略合作,设立37处登记注册代办点。

  二、聚焦减负蓄力强企,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一是推进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已有165个政府部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协同监管平台)利用数据277.94万条次;全盟共归集公示涉企信用信息3.25万条;各部门认领企业信息6.46万条,上传“双告知”信息21.35万条;累计有10262户市场主体被列入失信名单。二是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共有95个政府部门通过协同监管平台录入抽查事项清单3351项,录入执法检查人员1682人;累计执行内部抽查任务662项,检查市场主体8498户;执行跨部门联合抽查任务78项,检查市场主体208户。三是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牵头开展部门及旗区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共清理规章、文件、措施92件,废止规范性文件3件,重新修订1件。四是推进涉企收费专项检查。严查不落实停征免收政策、不按要求降低收费标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保证金等行为。对策克口岸管委会及口岸监管区内政府定价企业开展了清理整治进出口环节收费专项检查及“回头看”工作。五是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和质量强盟战略。盟委行署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完善盟长质量奖评审办法,依托质量强盟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深化各领域质量建设和提升工作。加强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强化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检查。六是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战略。全盟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75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3702件。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5件。七是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四年来共组织实施6个国家级标准化项目,3个已通过国标委验收;实施6个自治区级标准化项目,4个已通过验收;搭建起12个标准体系,梳理各类标准2414项,在农牧业、特色产业、工业企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作用。

  三、强化监管维护秩序,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一是守住四条安全底线。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十大攻坚行动,目前全盟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分级评定率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率分别达到100%、84%、89%,餐饮单位明厨亮灶率82.8%,打造4D餐饮单位19家、“五化”管理模式示范街3条;坚守药械安全底线,先后部署开展了药品生产质量、制剂室、中药饮片、特殊药品、执业药师“挂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等30余项专项整治;坚守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强化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工作,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3100余家次,抽查设备12000多台件次,发现安全隐患3200多处,建立台账逐项督促整改;坚守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目前全盟共有41家企业77个产品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每年编制《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加强证后监管和生产、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二是依托专项整治净化市场环境。四年来,全盟市场监管系统逐年确定重点,深入实施“衣食住行”“双打”、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网络交易、广告、计量、标准等领域120余项市场专项整治,共查办违法案件600余件,收缴罚没款300余万元,以专项整治为抓手,努力实现“整治一业、规范一域”。三是加强法治化建设。及时梳理调整权责清单,今年调整后我局权责清单共1291项,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强化重大决策和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核,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深入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大力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廉政建设和效能监察,着力规范监管执法服务行为。

信息来源:市监局
首页
>专题栏目>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
​阿盟市场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出实招见实效

  近几年来,阿盟市场监管局紧密结合职能职责实际,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营商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全盟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一是全面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由226项减少到32项,减幅超过85%,通过履行“双告知”职责,实现与各部门共享信息。二是实施企业住所登记改革。放开企业住所要求,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三是推进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取消企业名称冠以“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注册资本限制,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许可事项,实现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报。四是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历经多次改革整合,目前已实现“三十二证合一”,截至7月底全盟累计发放“三十二证合一”营业执照18548户。五是牵头实施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综合改革。2018年8月开始,实现工商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六是全面推进无纸全程电子化及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改革。2018年10月底全程电子化系统已覆盖至所有市场主体和全部业务类型。截至7月底,累计网上办理名称自主申报4483户,网上设立登记企业2517户。七是稳步推进市场退出改革。2019年7月开始,简易注销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至20天,取消了清算组备案通知书、报纸公告样张等申请材料,已有1075户企业完成简易注销。八是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2018年11月起对第一批106项涉企审批事项实施改革,实现“照后减证”。九是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顺利实现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十是优化审批服务。营业执照种类由15种减少为8种,配套材料文书进一步精简。今年向旗区下放9项行政权力,有效解决审批不够便捷问题。疫情期间审批服务不停摆,通过“零见面”办理、延长许可期限、启动应急审批、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告知和先证后查等手段持续服务市场主体。探索推进政银战略合作。与6家银行实施政银战略合作,设立37处登记注册代办点。

  二、聚焦减负蓄力强企,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一是推进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已有165个政府部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内蒙古协同监管平台)利用数据277.94万条次;全盟共归集公示涉企信用信息3.25万条;各部门认领企业信息6.46万条,上传“双告知”信息21.35万条;累计有10262户市场主体被列入失信名单。二是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共有95个政府部门通过协同监管平台录入抽查事项清单3351项,录入执法检查人员1682人;累计执行内部抽查任务662项,检查市场主体8498户;执行跨部门联合抽查任务78项,检查市场主体208户。三是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牵头开展部门及旗区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共清理规章、文件、措施92件,废止规范性文件3件,重新修订1件。四是推进涉企收费专项检查。严查不落实停征免收政策、不按要求降低收费标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保证金等行为。对策克口岸管委会及口岸监管区内政府定价企业开展了清理整治进出口环节收费专项检查及“回头看”工作。五是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和质量强盟战略。盟委行署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完善盟长质量奖评审办法,依托质量强盟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深化各领域质量建设和提升工作。加强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强化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检验检测机构专项检查。六是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战略。全盟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75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3702件。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15件。七是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四年来共组织实施6个国家级标准化项目,3个已通过国标委验收;实施6个自治区级标准化项目,4个已通过验收;搭建起12个标准体系,梳理各类标准2414项,在农牧业、特色产业、工业企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作用。

  三、强化监管维护秩序,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一是守住四条安全底线。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十大攻坚行动,目前全盟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分级评定率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率分别达到100%、84%、89%,餐饮单位明厨亮灶率82.8%,打造4D餐饮单位19家、“五化”管理模式示范街3条;坚守药械安全底线,先后部署开展了药品生产质量、制剂室、中药饮片、特殊药品、执业药师“挂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等30余项专项整治;坚守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强化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工作,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3100余家次,抽查设备12000多台件次,发现安全隐患3200多处,建立台账逐项督促整改;坚守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目前全盟共有41家企业77个产品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每年编制《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加强证后监管和生产、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二是依托专项整治净化市场环境。四年来,全盟市场监管系统逐年确定重点,深入实施“衣食住行”“双打”、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网络交易、广告、计量、标准等领域120余项市场专项整治,共查办违法案件600余件,收缴罚没款300余万元,以专项整治为抓手,努力实现“整治一业、规范一域”。三是加强法治化建设。及时梳理调整权责清单,今年调整后我局权责清单共1291项,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强化重大决策和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核,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深入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大力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廉政建设和效能监察,着力规范监管执法服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