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务督查 > 督查反馈
索引号 152900000000000XSB/2020-03596 发布机构: 行署办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督查反馈
发文字号: 成文时间: 2020-12-08
公文时效:

关于2020年全盟“放管服”改革进展情况的督查报告

今年以来,全盟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打通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展,积极营造创业创新氛围,让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近日,行署督查室对全盟“放管服”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

(一)行政权力进一步下沉

完成盟本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推进清单标准化。截至7月末,盟本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已完成,全盟梳理出盟本级行政权力6457项,承接自治区下放(含执法重心下移)行政权力199项,下放(含执法重心下移)行政权力131项,取消行政权力160项。

(二)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为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压减审批时间和环节。一是按照政府投资审批类、社会投资备案类、社会投资核准类三个类别分别制订流程图及清单,公布审批事项76个,精减各类审批事项11项,合并办理事项4项,下放审批事项5项,调整审批时序6项。二是审批、核准项目由7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备案项目由承诺件改为即办件,非涉密件全部实现在线平台办理。其中,阿拉善高新区设置工业审批“绿色通道综合窗口”,工业项目审批由182天缩短至30天,时限压缩了83.5%。截至目前,全年在线审批平台办件量189件,总投资313.5亿元,下放到旗区审批项目已达84%。三是基本搭建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平台,覆盖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阿拉善高新区、腾格里开发区,现已全面运行,完成“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开发部署并上线运行。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备案、节能评估和审查在线办理,未出现延期办理项目备案情况。截至7月末,共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审批47项,发起全流程审批23项,联合审图81项(按照项目数口径统计)。

(三)深化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

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成立盟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于2019年12月2日制定印发《阿拉善盟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脱钩主体和范围、脱钩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时间进度等。截至8月7日,全盟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应脱钩95家,已脱钩80家(其中,盟直脱钩51家,旗区脱钩29家),3家已向自治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申请暂不脱钩并征得自治区同意,12家正在有序推进,脱钩率84.2%。

(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为有效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盟市监局采取多种方式去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和便民利企水平。一是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对42项事项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四种方式进行改革,实现“照后减证”。二是全程电子化及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已覆盖至所有市场主体和全部业务类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实现将企业开办设立登记与社保登记2个环节合并办理。三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盟市监局对涉及生活必需品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药品经营许可变更实施承诺制,“先证后查”,快速审批。截至7月末,全盟在册各类市场主体33329户,注册资金1555.27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9.78%和6.75%。

二、完善监管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落实放管结合、并重的要求,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要求,全盟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在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常态化。截至7月末,全盟各级各部门制定“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3333项,录入执法检查人员1678人,各部门内部抽查共执行641项任务,检查市场主体8135户。二是加快“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应用,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暨法治政府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提升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三是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维护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公平竞争秩序。四是交通系统开通12328服务监督热线,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自2016年10月开通至今,共受理电话1786件,电话分类转办率100%。

(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加强全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用监管,推行承诺制,让市场主体和公民讲诚信、讲承诺。一是印发《阿拉善盟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意见》,有序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2019年转发各领域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45份,全盟各旗区上报“信用内蒙古”劳动保障领域、税务A级纳税人“红黑名单”8次共计78家,其中,劳动保障领域“红名单”56家、“黑名单”2家、税务A级纳税人红名单20家。二是建成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阿拉善”门户网站。截至目前,向“信用内蒙古”双公示系统累计报送“双公示”信息41383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32063条,行政处罚信息9320条,通过“信用中国”平台共受理并修复我盟44家企业行政处罚件52件次。三是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巴丹吉林”牌纯手工羊毛仿古地毯、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沙漠之神”牌纯骆驼奶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度“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三、大力优化政府服务,努力服出便利

为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重点为群众疏通“痛点”“堵点”“难点”,做到服务好群众和企业,全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履行好“六稳”“六保”政治责任,推动“放管服”各项工作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一)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全盟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实现全覆盖,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项目审批区、不动产登记区、中小企业服务区,设置综合窗口,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规范,应用“好差评”系统,以用户评价倒逼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二是强化部门与银行间的嵌入合作,在银行设立代办点,将登记注册、不动产登记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推进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代办帮办服务窗口,通过规范职能职责、统一管理、落实服务范围等形成规范化代办帮办服务体系。三是扎实推行“一事一次”改革,完成6类70项“一事一次”事项服务指南的编制。四是各旗区、盟直各部门开展“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化审批服务”行动,着力解决审批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目前,盟直各部门申请材料、办事环节和办理时限较2019年分别精简6.8%、8.9%和30.9%。

(二)加快实施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

一是建设完成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防护等资源按需分配和动态管理,实现与自治区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完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平台、智慧健康平台、工程项目建设审批管理平台等12个应用系统。三是制定印发《阿拉善盟数据资源汇聚工作方案》《大数据中心政务云管理办法》,编制盟直部门数据资源目录637项,旗区数据资源目录273项。四是推进全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应用,依申请事项录入率达90%,其中,盟自然资源局将不动产登记审批服务延伸至基层国土所,设立不动产登记工作站,通过搭建数据专线,将不动产抵押登记申请业务延伸至金融机构客服端,实现了抵押登记业务受理与办理结果的自动传输。

(三)开展苏木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

一是全盟31个苏木镇、6个街道办基本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涵盖社会保障、农牧业服务、医保、惠农补贴等,建立公开“四办”清单,规范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二是针对嘎查(村)地理分布范围广,嘎查(村)之间距离较远特点,实行“赶集式”集中办和“上门式”便民服务,基本实现代缴代办办理、审批结果快递送达、代办送达。三是盟政务服务局指导各旗区结合实际做好自治区赋权苏木镇、街道办99项行政权力事项调整承接工作、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工作,苏木镇外网接入率达100%。

四、存在的问题

(一)简政放权方面

在用审批系统繁多,尚未实现全面整合,存在重复提交,增加企业和审批工作人员负担,例如,用地预审与选址批复存在三次审查,分别在自然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内蒙古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系统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审核,延长了审批时限。

(二)放管结合方面

目前,各部门填报监管事项情况,存在监管事项信息“二次录入”甚至“多次录入”,重复工作量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仍存在潜在的交易风险,一些隐性流程的监管缺乏强有力手段。

(三)优化服务方面

部分进驻部门行政审批权内部优化整合还不到位,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办事两头跑、“体外循环”等问题。“一窗受理”缺乏较为成熟和权威的操作规范,多处于将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到一起办公的阶段,没有真正实现流程集成和信息集成。

五、建议及对策

(一)深化简政放权,推动建设项目审批

一是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整合各类规划,统一各类图纸坐标系,消除规划差异矛盾,构建“一张图”数据库,努力消除主要空间规划矛盾和图斑差异,为项目策划生成提供客观、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推动“多规合一”尽快落地见效。二是建议发改委、住建、市监等部门对在用各类系统进行全面调研,梳理重复提交资料、重复审查事宜,提出整合建议并报自治区,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推动整合。三是加强辅导服务,为申请人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咨询、指导、协调和代办等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审批要求,提高企业参与审批和监督审批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审批行为更加规范、阳光,提高申报通过率。

(二)强化制度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加强监管信息共享,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加强网上办事全过程监控,做到监管标准互通、违法线索互联、处理结果互认,全程记录,全程可追溯。二是重视推进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完善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三是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指导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操作应用,加快试点工作进度。四是推进“互联网+监管”监督机制,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逐步实现线下实体大厅、服务窗口和线上办事大厅、移动终端等政务服务全覆盖。

(三)优化服务保障,着力提升服务质效

一是不断优化审批服务,推进审批服务集中办理,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二是加大“减证便民”力度,尽早在全盟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积极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梳理细化相关领域政务公开事项,完成事项目录编制和公开工作,拓宽政策解读范围,丰富政策解读形式,提升解读的“到达率”和“亲民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准确释放政策信号,促进政策落地见效。


信息来源:行署办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务督查>督查反馈
索引号 152900000000000XSB/2020-03596 发布机构: 行署办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督查反馈
发文字号: 成文时间: 2020-12-08
公文时效:
关于2020年全盟“放管服”改革进展情况的督查报告

今年以来,全盟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打通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展,积极营造创业创新氛围,让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近日,行署督查室对全盟“放管服”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

(一)行政权力进一步下沉

完成盟本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推进清单标准化。截至7月末,盟本级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已完成,全盟梳理出盟本级行政权力6457项,承接自治区下放(含执法重心下移)行政权力199项,下放(含执法重心下移)行政权力131项,取消行政权力160项。

(二)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为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压减审批时间和环节。一是按照政府投资审批类、社会投资备案类、社会投资核准类三个类别分别制订流程图及清单,公布审批事项76个,精减各类审批事项11项,合并办理事项4项,下放审批事项5项,调整审批时序6项。二是审批、核准项目由7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备案项目由承诺件改为即办件,非涉密件全部实现在线平台办理。其中,阿拉善高新区设置工业审批“绿色通道综合窗口”,工业项目审批由182天缩短至30天,时限压缩了83.5%。截至目前,全年在线审批平台办件量189件,总投资313.5亿元,下放到旗区审批项目已达84%。三是基本搭建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平台,覆盖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阿拉善高新区、腾格里开发区,现已全面运行,完成“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开发部署并上线运行。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备案、节能评估和审查在线办理,未出现延期办理项目备案情况。截至7月末,共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审批47项,发起全流程审批23项,联合审图81项(按照项目数口径统计)。

(三)深化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

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成立盟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于2019年12月2日制定印发《阿拉善盟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脱钩主体和范围、脱钩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时间进度等。截至8月7日,全盟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应脱钩95家,已脱钩80家(其中,盟直脱钩51家,旗区脱钩29家),3家已向自治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申请暂不脱钩并征得自治区同意,12家正在有序推进,脱钩率84.2%。

(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为有效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盟市监局采取多种方式去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和便民利企水平。一是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对42项事项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四种方式进行改革,实现“照后减证”。二是全程电子化及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改革已覆盖至所有市场主体和全部业务类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实现将企业开办设立登记与社保登记2个环节合并办理。三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盟市监局对涉及生活必需品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经营许可、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药品经营许可变更实施承诺制,“先证后查”,快速审批。截至7月末,全盟在册各类市场主体33329户,注册资金1555.27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9.78%和6.75%。

二、完善监管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落实放管结合、并重的要求,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要求,全盟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在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常态化。截至7月末,全盟各级各部门制定“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3333项,录入执法检查人员1678人,各部门内部抽查共执行641项任务,检查市场主体8135户。二是加快“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应用,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暨法治政府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提升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三是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维护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公平竞争秩序。四是交通系统开通12328服务监督热线,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自2016年10月开通至今,共受理电话1786件,电话分类转办率100%。

(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加强全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用监管,推行承诺制,让市场主体和公民讲诚信、讲承诺。一是印发《阿拉善盟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意见》,有序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2019年转发各领域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45份,全盟各旗区上报“信用内蒙古”劳动保障领域、税务A级纳税人“红黑名单”8次共计78家,其中,劳动保障领域“红名单”56家、“黑名单”2家、税务A级纳税人红名单20家。二是建成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阿拉善”门户网站。截至目前,向“信用内蒙古”双公示系统累计报送“双公示”信息41383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32063条,行政处罚信息9320条,通过“信用中国”平台共受理并修复我盟44家企业行政处罚件52件次。三是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巴丹吉林”牌纯手工羊毛仿古地毯、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沙漠之神”牌纯骆驼奶被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度“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三、大力优化政府服务,努力服出便利

为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重点为群众疏通“痛点”“堵点”“难点”,做到服务好群众和企业,全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履行好“六稳”“六保”政治责任,推动“放管服”各项工作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一)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全盟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实现全覆盖,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项目审批区、不动产登记区、中小企业服务区,设置综合窗口,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规范,应用“好差评”系统,以用户评价倒逼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二是强化部门与银行间的嵌入合作,在银行设立代办点,将登记注册、不动产登记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推进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代办帮办服务窗口,通过规范职能职责、统一管理、落实服务范围等形成规范化代办帮办服务体系。三是扎实推行“一事一次”改革,完成6类70项“一事一次”事项服务指南的编制。四是各旗区、盟直各部门开展“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化审批服务”行动,着力解决审批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目前,盟直各部门申请材料、办事环节和办理时限较2019年分别精简6.8%、8.9%和30.9%。

(二)加快实施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

一是建设完成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防护等资源按需分配和动态管理,实现与自治区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完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平台、智慧健康平台、工程项目建设审批管理平台等12个应用系统。三是制定印发《阿拉善盟数据资源汇聚工作方案》《大数据中心政务云管理办法》,编制盟直部门数据资源目录637项,旗区数据资源目录273项。四是推进全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应用,依申请事项录入率达90%,其中,盟自然资源局将不动产登记审批服务延伸至基层国土所,设立不动产登记工作站,通过搭建数据专线,将不动产抵押登记申请业务延伸至金融机构客服端,实现了抵押登记业务受理与办理结果的自动传输。

(三)开展苏木乡镇和街道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

一是全盟31个苏木镇、6个街道办基本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涵盖社会保障、农牧业服务、医保、惠农补贴等,建立公开“四办”清单,规范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二是针对嘎查(村)地理分布范围广,嘎查(村)之间距离较远特点,实行“赶集式”集中办和“上门式”便民服务,基本实现代缴代办办理、审批结果快递送达、代办送达。三是盟政务服务局指导各旗区结合实际做好自治区赋权苏木镇、街道办99项行政权力事项调整承接工作、电子政务外网接入工作,苏木镇外网接入率达100%。

四、存在的问题

(一)简政放权方面

在用审批系统繁多,尚未实现全面整合,存在重复提交,增加企业和审批工作人员负担,例如,用地预审与选址批复存在三次审查,分别在自然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内蒙古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系统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审核,延长了审批时限。

(二)放管结合方面

目前,各部门填报监管事项情况,存在监管事项信息“二次录入”甚至“多次录入”,重复工作量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仍存在潜在的交易风险,一些隐性流程的监管缺乏强有力手段。

(三)优化服务方面

部分进驻部门行政审批权内部优化整合还不到位,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办事两头跑、“体外循环”等问题。“一窗受理”缺乏较为成熟和权威的操作规范,多处于将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到一起办公的阶段,没有真正实现流程集成和信息集成。

五、建议及对策

(一)深化简政放权,推动建设项目审批

一是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整合各类规划,统一各类图纸坐标系,消除规划差异矛盾,构建“一张图”数据库,努力消除主要空间规划矛盾和图斑差异,为项目策划生成提供客观、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推动“多规合一”尽快落地见效。二是建议发改委、住建、市监等部门对在用各类系统进行全面调研,梳理重复提交资料、重复审查事宜,提出整合建议并报自治区,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推动整合。三是加强辅导服务,为申请人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咨询、指导、协调和代办等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审批要求,提高企业参与审批和监督审批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审批行为更加规范、阳光,提高申报通过率。

(二)强化制度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加强监管信息共享,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把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加强网上办事全过程监控,做到监管标准互通、违法线索互联、处理结果互认,全程记录,全程可追溯。二是重视推进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完善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三是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指导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操作应用,加快试点工作进度。四是推进“互联网+监管”监督机制,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逐步实现线下实体大厅、服务窗口和线上办事大厅、移动终端等政务服务全覆盖。

(三)优化服务保障,着力提升服务质效

一是不断优化审批服务,推进审批服务集中办理,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二是加大“减证便民”力度,尽早在全盟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积极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梳理细化相关领域政务公开事项,完成事项目录编制和公开工作,拓宽政策解读范围,丰富政策解读形式,提升解读的“到达率”和“亲民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准确释放政策信号,促进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