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52900000000024/2020-03877 | 发布机构: |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部门 |
发文字号: | 成文时间: | 2020-12-28 | |
公文时效: |
盟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君来解读《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
- 发布日期:2020-12-23 10:49
- 浏览次数:
一、胡杨林保护条例立法背景及过程
胡杨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额济纳胡杨林是指分布在额济纳旗行政区域内的天然胡杨林及人工胡杨林,它是全国第二、世界第三大原始胡杨林,林相结构最为完整,极具观赏价值,是我盟防风阻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涵养水源、保护绿洲、维系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围封保护胡杨、柽柳、沙枣、梭梭等天然次生林738.28万亩,额济纳旗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89%提高至4.3%,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7%提高至10%,胡杨林面积由37万亩增加到了44.4万亩。
自2015年盟人大工委提请自治区人大确定额济纳胡杨林立法项目以来,阿拉善盟委、行署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由盟行署牵头起草《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根据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条例和有关规定,我盟于2016年正式启动实施立法前期准备工作,相继完成调研论证、文本起草、征求意见、专家修改、地方常务会议审议等工作,几易其稿、反复修改,形成《条例(草案)》,于2019年3月提交自治区司法厅论证修改。2019年8月29日,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19年9月25日,提请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2020年5月26,提请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第二十六次全体会议审议。6月11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
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具体保护的范围
额济纳旗现有胡杨林面积44.4万亩,其中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胡杨林7.1万亩。自2003年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一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相关要求进行严格保护,但保护区范围外还有37.3万亩胡杨林没有相关的保护依据。这部分胡杨林主要分布在黑河流域两侧的达来呼布镇、东风镇、赛汉陶来苏木、巴彦陶来苏木、苏泊淖尔苏木五个苏木镇,该区域内农牧民生产生活活动相对比较频繁。《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条例》的出台,就是为了这37.3万亩胡杨林进行了专门立法,这也是自治区首部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该法规对保护好额济纳胡杨林资源、维护其生物多样性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胡杨林保护将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联合保护。组织旗相关各部门和相关苏木镇成立工作组,对胡杨林开展联合保护。大力宣传胡杨林的生态、科研、旅游、观赏和文化价值,提高农牧民爱护、保护胡杨林的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对胡杨林进行监管和保护。
二是普查建档。林草部门配合自治区相关科研院所,对胡杨林进行普查,掌握名木古树和名木古树群基本情况,并实行编号挂牌,建立档案,时时对号巡查古树名木的有关情况。为防止人为或牲畜撞伤和刻伤树皮,保持土壤的疏松透气性,在重点名木古树群周围设立栅栏进行隔离,避免践踏。
三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胡杨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胡杨林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加大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胡杨林的违法活动,使胡杨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对当地主要胡杨害虫褛裳夜蛾、天幕毛虫、胡杨木虱等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掌握胡杨主要害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达到科学预测。探索适合的防治方法,根据不同害虫、不同虫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大面积发生。
五是加强森林草原防火。认真履行“防”和“治”的工作职责,积极组织开展好防火宣传、火险检测、火源管理、巡护检查、防火设施建设的工作。组织各苏木镇、生态护林员等相关防火人员,入村入户开展防火宣传工作。在固定区域和重要部位悬挂横幅标语,设置防火固定宣传牌,做到宣传教育无死角、全覆盖。加大巡护工作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火源把控。推进西部高风险防火项目,通过建设瞭望塔及监控设备,补充防灭火设备,对胡杨林区的火灾预防及扑火起到重要作用。
四、保护胡杨林的同时保障原住居民等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
一是聘用农牧民实现双赢。根据《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聘用年龄21—56岁,并依法持有草牧场承包合同及草原承包经营权证,且经营范围内的公益林被列入国家级或地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牧户进行林区巡护。通过人员的聘用不仅增加了农牧户收入,而且提高了林农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调动了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管护和个人权益的双赢。
二是实施农牧民转移搬迁。紧紧围绕“转移发展战略”,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以黑河生态治理、扶贫开发、退牧还草、游牧民族定居等重大国家工程项目为载体,深入实施了转移搬迁项目,累计转移搬迁农牧民1534户4577人,占全旗农牧民总人口的74%。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5.7亿余元。同时,积极实施转移搬迁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强转移搬迁农牧民就业培训,农牧民逐步从传统产业向优势特色产业转型,转移转产步伐加快,有效稳固了额济纳绿洲自然恢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