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52900000000024/2020-03160 | 发布机构: |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部门 |
发文字号: | 成文时间: | 2020-11-24 | |
公文时效: |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新闻发布会
- 发布日期:2020-11-24 16:26
- 浏览次数:
2020年7月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就生态扶贫、飞播造林及《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新闻发布会,内容如下:
问题一: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请问作为林草行业部门,在生态扶贫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十三五”期间,林草部门重点以“两补偿、两带动”暨生态护林员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工程带动、绿色产业带动为抓手,生态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不断增加农牧民补偿性收入。经过积极争取,先后数次提标扩面,截至目前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571.23万亩,年获中央财政补偿资金36710万元。生态效益补偿惠及全盟28个苏木镇,121个嘎查,惠及6556户牧民,16482人,人均1.8万元/年。
二是着力推进护林员、草管员扶贫。以森林草原资源管护为重点,增加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当地有劳动能力符合政策规定的贫困人口,使其获得长期稳定收益。聘用公益林管护人员2131人,护林员人均工资3万元/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林员187人。依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53户1083人。
三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农牧民获营造林补助收益。紧紧围绕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并通过造林补贴、劳务输出、用地补助及管护、采种等多途径获取收益。继续采取先造后补的方式,2020年计划完成人工造林任务55万亩,每亩直接补贴农牧民200元,总计1.1亿元。计划完成飞播造林22万亩,每亩用地补助10元,预计壮大集体经济220万元;每亩管护费用3.6元,预计使农牧民直接增收79.2万元。
四是抓产业发展,实现长效扶贫。培育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优势特色林沙产业助力精准扶贫。2020年已完成接种肉苁蓉4.35万亩,接种锁阳1.6万亩。据统计,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达6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万元以上。今年还为156户农村牧区家庭发放草原牧鸡3万只,其中涉及贫困户28户,有望年底每户均收入9600元。
问题二:刚才您再前面的通报里提到,今年全盟飞播造林任务仍然是保持在20万亩以上,而且具有关报道,截至目前,全盟飞播总面积已达到631.7万亩,覆盖度在30%以上的保存面积达到了367万亩,飞播造林治沙已经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亮点和全国防沙治沙示范项目。请问您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专家,对飞播造林的未来创新发展有哪些考虑?“十四五”期间,飞播造林规划面积会达到多少?
答:1984年,我盟在沙漠边缘进行飞播造林试验获得成功,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不适宜飞播造林的论断,并得到国家对阿拉善飞播造林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认可。飞播造林作为我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飞播面积从小到大,飞播技术从易后难,从摸索到成熟。我盟探索了中高大沙丘飞播综合治理模式,老旧播区的提质改造;引进了直升机飞播作业,探索“军用+商用”飞播模式;创新的“降雨量控制下的飞播种子丸粒化”试验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沙产业大赛二等奖,结束了我盟飞播造林种子外送加工的历史。近年来,我盟先后获得飞播造林科研创新国家级奖项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
目前,现有的飞播造林技术措施已无法满足中高大沙丘飞播造林的需求,需要继续做好飞播规划方案、新的飞播物种选育、飞播种子丸粒化、老旧播区植被退化机理等方面研究,要围绕规划设计、飞播措施、成果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升级。
要继续做好飞播造林规划设计,扩大创新飞播综合治理模式。过去,我盟飞播方式单一,主要是5-13米的平缓沙区。当前,适宜飞播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飞播造林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高度10米以上的中高大沙丘,我盟将探索研究采取先设置机械沙障,后飞播造林的“工程固沙措施+飞播”的综合治沙模式。
要做好老旧播区的摸底调查,加强飞播区的提质改造。“三分造,七分管”,下一步,我盟将对所有播区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补播和人工促进措施,对成效差的播区进行更新复壮、提质改造。进一步加强飞播区管护,采用GPS巡护管理,增加播区管护科技含量,巩固飞播建设成效。开展老旧播区植被退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升飞播治理区植被保护修复和森林质量。同时,随着飞播造林治沙的深入发展,适宜飞播造林的宜播沙荒地逐渐减少,工作重点应逐步从飞播造林向飞播林经营管理方面转移,在加强保护修复、更新复壮的基础上,加大播区采种、林下种养殖、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提升飞播区综合效益,以产业发展带动播区保护。
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飞播造林科技含量。目前,我盟飞播造林的种源相对紧张,本地产的飞播种子不能满足飞播的任务需求,而外地采购的种源波动较大、种子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往往造成不能按期飞播作业和飞播成效偏低,需要继续加大我盟规模化采种基地建设。飞播树种单一,林分稳定性差,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风险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需要继续加大新的飞播树草种的选育研究和加大乡土树草种的混交林比重,推进林草融合发展。下阶段,我盟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科技培训,通过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对飞播技术和难点进行攻关,解决飞播生产中各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宜林地资源及退化林分状况调查,“十四五”期间,飞播造林规划任务100万亩,继续以20万亩/年的规模推进。
问题三:2010年,阿拉善盟结合实际出台了《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如今已有10年时间了,这10年间《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发挥作用如何?未来会不会有新的政策方面的变化?
答:2010年,阿拉善盟结合实际出台了《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并逐步向飞播造林、封沙育林、退化林分修复等工程项目试点推广,坚持走社会化、产业化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路子,全面推广应用乡土树种、良种壮苗、机械打坑、泥浆蘸根、两行一带等实用抗旱造林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工程质量,并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极大的调动了非公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驻军部队、农牧民等参与生态建设热情高涨,由过去被动的“要我造林”转变为“我要造林”的主动局面,实现了由部门造林向非公主体造林的转变过程,非公主体人工造林面积占到全盟人工造林面积的90%以上,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全盟营造林任务由建盟初的每年不足万亩增加到现在的百万亩以上,2019年已经连续6年每年完成营造林生产任务超过百万亩。
2019年,阿盟林草局结合近年来国家营造林补助标准的调整提高和营造林技术规程的修订等实际情况,为了在生态保护建设中充分利用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发挥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拉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和发展林沙产业的积极性,通过采取“先造后补”的营造林模式给予造林主体造林补助资金,创新资金管理体制,保证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造林质量,保障各方利益,增强国家生态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运行,使人民群众成为生态保护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提高造林主体的造林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盟荒漠化防治和国土绿化进程,对2010年出台的《阿拉善盟重点城镇营造防护林优惠政策(试行)》进行了修订调整,新的《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补助政策实施办法》预计将在今年落地生效。届时,新出台的《阿拉善盟营造防护林补助政策实施办法》,会更好的满足和服务于全盟防沙治沙及生态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