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52900000000000/2015-00120 | 发布机构: |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文字号: | 成文时间: | 2015-07-13 11:47:58 | |
公文时效: |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2013年工作总结
- 发布日期:2015-07-13 11:47
- 浏览次数:
2013年,盟行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盟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盟、和谐幸福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全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3.5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65.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5.2亿元,同比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07元,同比增长9.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752元,同比增长12.8%。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工业经济负重前行。面对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滑、财政增收困难的严峻挑战,全盟上下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制定并落实了《关于促进全盟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盟工业增加值实现338.6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2%。坚持以项目拉动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建设,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方面迈出新步伐。实施了庆华碳纤维和己内酰胺、海融化工1,4-丁二醇、三花绿色太阳城、国能民用LNG、空天飞艇基地等27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75.5亿元,同比增长45.7%,盐硝化工、氟化工、石材、陶瓷等特色优势产业展现了可喜的发展前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编制调整了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赛汉陶来工业园区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投入11亿元实施了重点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了园区发展环境,提高了园区承载产业的能力;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工作积极推进;全盟7个工业园区加入自治区园区促进会。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全年工业企业共实施各类技术改造500多项,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阿拉善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孵化园项目启动实施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锋威硅业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二)农牧业结构继续优化。着重发展沙产业、节水农业和建设型畜牧业,农牧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盟农作物总播面积48.5万亩,粮食总产量18.6万吨;6月末牲畜总头数170.4万头(只),牧业年度畜禽良种化率达到73.5%,农区养殖比重达到53.5%,畜牧业发展效益提升。推广棉花、瓜类、葵花制种等节水高效经济作物8.8万亩,封闭机井68眼,重点井灌区地下水"采补平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与中科院合作的11个沙产业研发项目启动实施,新增梭梭-肉苁蓉人工种植基地面积32万亩,"阿拉善肉苁蓉"和"阿拉善锁阳"被评定为全国最新农产品地标商标。骆驼、白绒山羊等优势畜种产业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畜牧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突破。圣牧高科、东岚精品农业、蒙绒实业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龙头项目落地。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销售收入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和38.7%,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三)服务业发展活力增强。重点推进以旅游、物流、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整体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全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2亿元,同比增长9.9%。特色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力度加大,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达到275万人次和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34.6%,"苍天圣地阿拉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并荣获"中国最美地质公园"评选综合成绩第一名。巴彦浩特物流园区、太西物流园区、策克口岸腾格里塔拉等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开发区陆港实现了区域通关。快递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75.4万件和503.5万元,同比增长61.6%和118.6%。着力加大口岸经济发展和沿边开放力度,策克口岸完成过货量752万吨,乌力吉口岸开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吴忠、中卫、张掖、酒泉等毗邻地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功承办内蒙古西部盟市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服务峰会等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跟踪落实了总额达124.4亿元的64个融资项目,引进华宸信托11.6亿元信托资金。注入5000万元财政资金组建了盟本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公司。内蒙古银行、生命人寿、人寿财险、太平洋财险等金融机构进驻我盟。全盟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规模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58.8%,新增担保资金总额5.7亿元,同比增长27.8%。贺兰山西麓、黑山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工作有序推进,与内蒙古矿业集团合作勘查开发银额盆地油气资源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工作,完成复垦1270公顷,调整利用476.9公顷,共争取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016公顷。
二、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一)"水困行难"破解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巴彦浩特及沿线苏木镇饮水安全工程和阿拉善通勤机场全面建成并通水、通航,实现了阿拉善人民多年的梦想。阿右旗黑河引水、黑河综合治理二期、科泊尔分洪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跨盟市水权转换、黑河调水工作有序进行,乌斯太热电厂转换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并争取水权转换指标2500万立方米,与中卫市、张掖市"水煤合作"达成共识。公路交通建设加速推进,策克至达来呼布一级、哈图呼都格至苏海图一级一幅等公路建成通车,巴彦诺日公至苏海图一级公路开工建设,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60%。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了14个电网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1.6亿元,同比增长174.3%,巴彦浩特至金诺220千伏输变电、贺兰山至腾格里220千伏二回送电线路等工程建成投运。
(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草原补奖、公益林补偿、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项目有序实施,纳入国家级公益林面积2331万亩,草原保护总规模1300万亩,林业建设面积107万亩,完成公路、厂矿园区等重点区域绿化3.8万亩。调整完善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总规及各类专项规划,穿沙公路、市政道路、防洪工程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完成投资11.7亿元。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矿山开采等环境问题综合排查整治活动取得实效,矿山环境治理面积4400公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约束性指标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初步核算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9%。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稳步推进,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40%和80%。率先在全区建成机动车尾气监控中心,监测、监察能力得到改善。
(三)城镇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加快旗区所在地城镇及其他重点城镇建设改造步伐,巴彦浩特绿化景观、巴丹吉林供热管网、达来呼布体育文化中心、开发区中宝天然气门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8.3亿元,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阿左旗被评为自治区园林县城,巴丹吉林镇被自治区确定为"美丽宜居小镇",巴彦浩特、达来呼布、乌斯太、嘉尔嘎勒赛汉等9个镇被列为自治区重点镇。全盟重点城镇道路面积达到35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4.3平方米;城镇集中供热面积72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超过70%、用水普及率81.8%、供气普及率66.2%;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1077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359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污水处理率76.3%。
(四)固定资产投资振奋人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4.2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居全区第一。9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3亿元,其中锋威硅业三氯氢硅、庆华焦油轻质化等21个项目完工。61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家景循环产业项目、金石镁业镁合金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组团参加了蒙粤科技活动周、蒙港澳经贸合作周等经贸活动,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09个,协议引资4931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4个,有23个开工建设,开工率21%,当年完成投资30.1亿元。引进到位区内外资金193亿元,同比增长44%。
三、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为民办实事全面兑现。在认真落实自治区"十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的同时,投入资金1.3亿元,实施了巴彦浩特群众免费乘坐公交车、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免费发放老年人手机、扶持农牧民居边护边、放心粮油、"菜篮子"工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补贴、综合文体活动场所建设、防灾减灾应急信息发布和救援及广播、电视、手机信号覆盖工程等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3年,全盟财政民生支出达到70.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8%。
(二)创业就业工作再上台阶。开工建设了巴彦浩特创业园,新建9个创业园和一个大学生创业示范街,发放小额贷款1.83亿元,扶持1510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958人。组织开展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人才储备考录工作,建立了产业项目促就业联动机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61人,增幅居全区第一。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1223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093人。全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3%以内,低于自治区4%的控制目标。
(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作力度,农村牧区低保、城乡居民养老金、孤儿供养、"三民"供养、"三无"分散供养、副食品价格补贴等6项保障标准居全区第一,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医疗救助最高支付限额、贫困大学生救助、城镇低保等9项标准居全区第二、第三,为1.5万低收入农牧户发放冬季取暖用煤补贴900万元。扎实推进百姓安居工程,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72套,基本建成2613套。启动新一轮社会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形成30名盟级领导各联系1个苏木镇、125个盟直单位帮扶121个嘎查村的社会扶贫工作机制,联系苏木镇在全区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年投入扶贫资金4490万元,5024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阿左旗被列为全国牧区小额信贷试点旗县。
(四)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15年免费教育成果。投入8432万元实施了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全盟适龄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率90%以上,三年入园率80%以上;适龄儿童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9.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普通高考录取率93.5%,本科录取率68.6%;蒙语授课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51.2%。启动多样化校企一体合作办学试点,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与内蒙古庆华集团联合办学成立庆华学院,中职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5.7%。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7400万元拟在三年内完成37所苏木镇卫生院标准化业务用房和职工宿舍的建设任务,已完成投资1996万元。探索健全新型补偿机制,在试点机构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年让利患者300多万元。继续保持适度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阿拉善文化节系列活动受到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建成了7个苏木镇露天文体活动场地和5个主要集镇流动舞台。着力提升为老服务水平,新建18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并投入使用,开通了"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率先在全区建立了普惠式殡葬政策,补贴标准居全区第一。残疾人"五项工程和五项计划"扎实推进,开工建设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全面实施。
(五)和谐稳定局面日益巩固。深入实施全盟社区建设"三年规划",5个试点"数字社区"功能和技术水平进入全国、全区前列,并作为先进管理服务模式在全区推广。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基层基础工作,盟联合接访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盟信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20.5%和21.3%,初次进京非访人次下降66.7%。推进"平安阿拉善"建设,投入9000多万元加强治安防控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快依法治盟进程,法律援助站、点建设进一步规范。全面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空中应急救援开始起步。加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9.4%,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我盟连续七年被自治区评为"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地区"。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丰硕。
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一)民主集中制有效执行。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凡是财政预算、资源配置、招商引资、土地征用等事关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调整、重大改革和重点工程等事项,都坚持实行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集体研究,并通过媒体、新闻发布会、政务公开平台等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和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有效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二)依法行政扎实有效。自觉接受盟人大工委的法律监督和盟政协的民主监督,按要求报告工作,主动听取意见。认真办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按时按程序予以回复。建立健全行署各项工作制度,促进了行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启动运行了盟旗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减少审批事项121项、下放43项。严格落实政府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并经行署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后发布实施。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确保全盟政务信息按规定及时全面公开。
(三)作风转变成效显著。深入推进以"整建树"为主要内容的正风肃纪活动,集中治理了庸懒散、奢私贪、蛮横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项配套规定及盟委的相关规定,全面开展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清理整顿工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文件、会议、评比表彰及庆典活动。全盟党政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数量和办公用房面积分别减少12%和39.8%,盟直部门"三公经费"同比下降47.8%,简报种类和简报期数分别减少了25%和24%,全盟性会议同比下降13%,会议经费下降33%。各级领导带头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解决了支农惠农、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公共服务收费等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廉政建设力度加大。始终坚持廉洁从政,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兑现了向全盟干部群众公开做出的七项廉政承诺。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招投标、政府采购、公务用车管理、财政资金节约、公共资源交易等多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规范,强化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